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合作Cell子刊:利用细胞外囊泡蛋白质组和脂质组,早期诊断帕金森病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外囊泡来源的分子,具有早期帕金森病检测的诊断潜力,并能提供具有治疗相关性的机制见解,为帕金森病的风险分层和疾病干预提供了一种临床适用的非侵入性策略。
Nature 重磅突破!铁死亡疗法让癌细胞“引火自焚”,耐药难题迎转机
来自纽约大学Grossman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实验性药物或能阻断关键蛋白的功能从而诱发肺癌细胞自杀。
沈阳药科大学最新Cell子刊论文:铁死亡+免疫治疗,双管齐下抗肿瘤
该研究为通过缓解实体瘤缺氧微环境以增强铁死亡的抗肿瘤免疫疗法开辟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方向。
CRM:口腔健康,关乎癌症!复旦团队发现,口腔微生物群参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找到特定细菌和代谢通路
模型分析显示,口腔微生物组特征可用于ESCC分类,具有独立增益价值,对疾病早期识别或有帮助。
《自然·神经科学》:阿尔茨海默病机制大突破!科学家首次基于人体数据证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互作是AD病理关键
研究结果说明,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不仅仅是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蛋白的“应声虫”,它们还通过加剧tau蛋白的扩散和过度磷酸化,以及tau蛋白驱动的神经退行性变,参与tau病理的发生发展。
Nature:基因“寻宝图”出新版!两种方法合体,疾病根源无处遁形
这项研究标志着遗传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哪种方法更好”的争论转向“如何让它们更好地协作”。
CR:乳腺癌细胞,太会装了!科学家发现,乳腺癌细胞会表达免疫标志物模拟免疫细胞,增强增殖与生存能力
他们发现,一部分乳腺癌细胞竟然表达典型的免疫细胞表面受体蛋白,如CD45、CD69等,并借助这种“伪装”行为增强自身在应激条件下的生存与增殖能力,进而推动肿瘤进展。
郑军华/翟炜团队与分研院刘尽尧团队联合攻关肠道菌群与肾癌研究,最新成果发表在Cell子刊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肠道菌群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为ccRCC的防治提供了全新的微生态治疗思路,为未来益生菌抗癌策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然·癌症》:将肝癌扼杀在萌芽阶段!重庆大学团队揭示癌前细胞驱动肝癌发生的新机制,有望催生防肝癌疗法
他们发现,高表达肌细胞增强因子2D(MEF2D)的癌前细胞,能够重编程肝脏驻留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促进库普弗细胞转化为促炎型并释放IL-6等细胞因子,进而增强癌前细胞中的促瘤程序。
PNAS:肿瘤“自产自销”免疫激活剂——MIT新疗法让癌细胞“自掘坟墓”!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让癌细胞“自产”免疫激活分子,成功实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抗癌新策略。
Science:DNA也有“创伤后遗症”?完美修复后,为何基因功能却永久受损?
这个“结构性”的创伤后遗症,不仅会持续性地抑制周边基因的功能,甚至可以像遗传信息一样,代代相传给子细胞,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命名为“染色质疲劳” 。
Nature:GWAS与负荷测试——殊途为何不同归?解密基因关联研究中的排序之谜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两种方法的分歧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生物学选择、统计学原理和纯粹“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AD:美国科学家发现,MIND饮食保护大脑可能在肥胖人群中更有效!
最新研究成果发现,MIND饮食的效果因BMI而不同,在MIND试验的参与者中,仅有BMI≥35 kg/㎡亚组在接受MIND饮食干预后相比对照组,认知评分每年显著高出0.040标准单位。
PNAS:癌症“恶棍”蛋白竟是修复大师?科学家揭秘SerpinB3蛋白的双面人生!
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不仅重新定义了SerpinB3的生理角色,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精准修复”与“抗癌新策”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