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解析出人细胞中BAF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2020年10月20日讯/生物谷BIOON/---一种称为BAF复合物的关键分子“机器”可改变DNA的结构,并且在癌症和其他一些疾病中经常发生突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洛克菲勒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构建出这种复合物的一种前所未有的三维结构模型。他们首次报告了首批直接从人体细胞中纯化出的处于天然状态下的BAF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图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结构及功能研究取得进展
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rowth hormone-releasing hormone receptor,GHRHR)属于B类G蛋白偶联受体,在细胞增殖、生长激素合成与分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内源性配体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后,GHRHR主要通过激活cAMP信号通路产生生理效应。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王明伟/杨德华团队、徐华强团
磁共振快速三维成像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劳特伯生物医学成像中心副研究员王海峰和医学人工智能中心研究员梁栋开展合作,在磁共振快速三维成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基于波浪鸡尾酒(Wave-CAIPI)快速三维成像技术,提出波浪(wave)梯度参数优化方案;针对波浪梯度存在的梯度零阶矩不为“零”问题,提出新的截断式波浪梯度,不仅完善磁共振快速三维成像理论基础,并进一步
研究解析硅藻PSI-FCPI超级复合物2.38埃分辨率的三维结构
硅藻是海洋中的主要浮游藻类之一,在地球碳氧等元素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硅藻含有岩藻黄素、叶绿素c、硅甲藻黄素等与绿色光合生物不同的光合色素,具有特殊的光能捕获、能量传递和光保护机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膜蛋白结构生物学团队致力于光合膜蛋白三维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019年,破解羽纹纲硅藻-三角褐指藻的FCP(Fucoxanthin Chloroph
Science:重大进展!在体外重建HIV复制和整合过程,为开发靶向HIV衣壳的药物奠定基础
2020年10月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试管中重现了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俗称艾滋病)的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最初步骤,实现了几十年来的梦想。这样做使得人们能够近距离观察HIV,并能够确定这种病毒在人类宿主体内复制所需的基本成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10
Science:揭示ABL激酶的动态构象变化,为开发新一代癌症靶向药物奠定基础
2020年10月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研究人员可视化观察了之前未知的ABL激酶的结构,从而为设计针对成年和儿童癌症患者的靶向疗法提供新的见解。这项研究将推进对癌症靶向药物产生的耐药性的理解。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0月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nformational sta
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显微镜的无标记单分子光学成像
单分子光学成像可以分析单个分子的形态和功能,因此其不但可以提供多个分子的统计平均信息,还可以提供传统生物传感器无法提供的单分子个体差异信息,让我们可以更细致地观测和了解分子的性质和功能。2020年9月21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院生物电子与生物传感研究中心的陶农建(Nongjian NJ Tao)和王少鹏(Shaopeng Wang)教授
研究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转移酶和天然底物核小体的高分辨率结构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课题组与美国温安洛研究所Peter Jones课题组、Karsten Melcher课题组合作,利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解析de novo DNA甲基转移酶(DNMT3A2/DNMT3B3)和天然底物核小体的高分辨率结构,阐述了DNMT3A2/DNMT3B3与核小体的结合模式,提出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模型。相关成果以Stru
研究揭秘一亿年前介形虫的有性生殖行为
介形虫是具有双瓣壳的水生微型甲壳类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近5亿年。地层中保存了较为丰富的介形虫双瓣壳化石,其软体部分通常不易保存。近期,中国、德国和英国的研究团队,利用高分辨率显微断层扫描技术,研究产于白垩纪缅甸琥珀中保存有软躯体的介形虫化石标本,发现一亿年前介形虫利用巨型精子进行有性生殖的行为。介形虫是自奥陶纪以来地质记录中最丰富的节肢动物化石之一,其大小通
Nat Commun:研究揭示癌细胞的脆弱性
开发癌症药物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癌症类型的多样性。癌症源自多种细胞和组织,每种癌症都有自己的特征,表现和对抗癌药的敏感性。例如,对结肠癌有效的治疗可能对肺癌几乎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