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血红素亚铁双加氧酶(NicX)的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分解代谢团队的唐鸿志教授与赵一雷教授等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guided insights into heterocyclic ring-cleavage catalysis of the non-heme Fe (
研究首次发现天然(R)-苯乙烯单加氧酶
光学活性的(S)-和(R)-环氧化物是不对称合成中最重要的手性砌块之一,环氧基团可以与不同的亲核试剂反应,衍生出一系列含各种手性官能团的化合物, 因此其合成研究一直都是有机合成领域关注的热点。其中,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是公认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然而,一直以来所报道的各种天然苯乙烯单加氧酶(SMO)的立体选择性都非常单一,只能催化生成(S)-环氧苯乙烯及其类似物
研究揭示增温和干旱对高寒草地底层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多贮存在深度超过30cm的底层土壤中,底层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焦点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高寒草地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机质的降解及新碳封存对增温和干旱具有不同响应。然而,增温和干旱对底层土壤微生物碳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冯晓娟研究组与合作者,利用青藏高原海北站的长期增温控水实验平
研究通过计算机蛋白质设计实现温和条件下微塑料的生物降解
塑料工业在给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的同时,导致大量废旧塑料垃圾的产生。由于其固有的硬度、强度、耐用性及稳定性需求,废弃塑料制品无法自动降解,长期暴露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塑料垃圾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填埋和焚烧,这种“生产-废弃-处理”的单向过程不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无法从源头解决“白色污染”问题。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教授Richard C.Th
研究揭示D-2-羟戊二酸脱氢酶对底物特异性识别和催化反应的分子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丁建平课题组在Cell Discover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substrate specificity, an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human D-2-HGDH and insights into pathogenicity o
体外合成功能性二糖研究获进展
功能性二糖是一类具有特殊功效的低聚糖,由两个单糖通过不同糖苷键连接而成,具有高甜度、低卡路里、低升糖指数的特点,可作为益生元和功能性甜味剂用于食品领域。此外,某些功能性二糖还因其独特的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生物技术和制药等领域。二糖的传统制备方法是天然聚糖的酸解纯化,但是对应的天然聚糖供应有限,且酸解产物复杂,纯化成本很高。随着酶
天津大学研发“团簇酶”,有望为神经炎症患者带来福音
日前,天津大学医学部张晓东团队成功设计出一类全新的人工酶——“团簇酶”。“团簇酶”具有超强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对阿尔茨海默症、脑损伤等神经炎症治疗潜力巨大,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酶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催化剂,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酶催化能在常温常压下将化学反应速度提高百倍以上,在医学领域对神经
研究开发出基于宏基因组的亚胺还原酶工具箱
生物催化尤其是酶促不对称还原胺化合成手性胺,为许多高值化合物的高效绿色合成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新酶发现仍是酶促不对称合成过程中具有挑战和限速的步骤。寻找更快、更简捷的新酶筛选方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敦明、吴洽庆带领的生物催化与绿色化工团队,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Nicholas
研究发现中国乌龙茶香气酶促形成机制
中国是较早发现和利用茶树(Camellia sinensis)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经过不断地变化,形成当前的六大茶类。六大茶类主要根据茶叶加工方式的不同划分为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黄茶和黑茶。其中,乌龙茶,亦称青茶,是六大茶类中较有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在这六大茶类中,乌龙茶的香气特征丰富,是该类茶较为关注的品质特性。因此,乌龙茶香气的
酶立体偏好性改造及其应用研究获进展
手性γ-氨基丁酸类化合物是合成一些药物的关键结构单元。腈水解酶催化3-取代戊二腈去对称化水解,是合成这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测试的腈水解酶对3-烷基或3-芳基戊二腈通常生成(S)-构型产物,而(R)-构型产物的对映体过量值较低。定向进化是实现酶立体偏好性翻转的有效手段,但在不损失酶活的基础上实现其立体选择性的翻转仍具挑战性。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