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oil Biol & Biochem:成都生物所等在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演替研究上获进展

植物根际微生物类群对植物的营养吸收和健康生长意义重大。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传统的研究方法由于分辨率较低,使得我们很难真正了解根际细菌群落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

2014-02-21

16位院士专家加盟成都国际医学城

成都2012年4月10日电 /美通社亚洲/ -- 4月7日,16位医学健康专业的院士齐聚成都温江,受聘成为成都国际医学城的专家顾问,并在首届年会上围绕成都医学城国际化、世界级高端产业基地的定位提出了精彩的建议和指导,与地方政府共同探寻健康产业发展前景。

2012-04-10

成都生物所发明一种模块化过滤装置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模块化过滤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和用途”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1110215403.4)。

2014-05-21

新加坡和四川省在成都共建创新科技园

新加坡——四川创新科技园15日在成都揭牌,合作双方将依托各自优势,着力构建集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生活于一体的国际一流创新科技园区。 四川省是第一批与新加坡建立双边合作机制的中国内陆省份。为进一步深化新川合作,2010年9月15日,双方签署了《关于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合作备忘录》,明确了合作原则、园区定位和主要内容等。

2012-11-19

成都生物所发明一种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生物-化学联合预处理方法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木质纤维素原料的生物-化学联合预处理方法”近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010182173.1)。 木质纤维素原料经过酶解糖化后,可得到以葡萄糖为主的六碳糖及以木糖为主的五碳糖,是食品和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2013-10-12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发明一种畜禽粪污微生物除臭菌剂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畜禽粪污微生物除臭菌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近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210190607.1)。 恶臭污染是世界公认的七大环境公害之一,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得到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但由畜禽粪便引起的恶臭污染已成为恶臭污染的最主要贡献之一。

2013-10-09

成都生物所发明一种丝氨酸的制备方法

近日,成都生物研究所“一种丝氨酸的制备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 丝氨酸属于非必须氨基酸,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在医药、食品、化妆品中均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制备方法主要有蛋白质水解提取法、发酵法、酶法、化学合成法等等,这些方法存在成本高、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提取率低、工业化困难等问题。

2013-06-18

成都生物所一项技术入选《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科技部通过科技部网站对外公布了《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成都生物研究所“受损山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综合技术”入选科技部《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 该技术从规划的角度注意生态恢复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尽可能建设成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林。主要适用于灾后的恢复重建工程,并大幅度地提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13-04-27

成都生物所部署“4.20”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4月25日下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赵新全在部署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时指出,研究所相关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特点与优势,做好抗震救灾的阶段性任务。 党委副书记、副所长叶彦表示,要全面摸清震区生态破坏情况,发挥好研究所在震区恢复重建工作中的科技支撑作用。 震区科考负责人、副所长刘庆就现阶段情况进行了说明并部署了考察工作。

2013-04-27

成都山地所科技救灾专家组初步查明芦山地震次生山地灾害主要类型和特征

4月22日,由科技救灾技术总指挥、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崔鹏研究员带队,游勇研究员、陈晓清研究员等为骨干的科技救灾专家,克服余震、滚石和交通堵塞等不利条件,深入芦山地震震中地区,开展次生山地灾害应急考察。 考察组途径芦阳镇、龙门乡并徒步前往宝盛乡等地震极震区,沿途对地震诱发山地灾害进行考察,开展灾害数据编目、实地测量灾害基本参数,并评估灾害对抗震救灾的影响。

201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