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成都生物所完成脱落酸高产菌株全基因组测序

3月8日,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在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协作下,该所完成了脱落酸高产菌株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 TBC-A的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工作。 B. cinereaTBC-A是成都生物所经过多年改良筛选及系统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脱落酸高产菌株。

2015-03-26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24日成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用于进一步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 24日下午,中国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靳晓明代表科技部正式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授牌。

2015-03-26

成都12亿元打造40万亩种业基地

记者日前获悉,国家农业科技城良种创制中心预计投资12亿元在四川彭州市兴建西南分中心及产业转化基地,该项目建成后主要用于种苗培育、基因筛选试验、生物技术试验圃、生物技术释放基地、作物原种研究基地等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作物新品种培育。 按照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了“产业倍增”的目标,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高端种业。

2012-11-20

世界500强罗氏制药西部运营中心在成都启动

全球最大生物技术公司、世界500强罗氏制药在成都设立的西部运营中心昨日启动运行,这是罗氏制药在中国的首个区域运营中心,负责管理罗氏在西部10省、市、自治区的业务。罗氏制药中国西区总监段炼称,通过与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该公司在中国上市的新产品将在成都进行三期临床试验。罗氏制药昨日还在成都宣布启动“志行西部”战略,将携手中国西部的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在西部地区推行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

2012-12-10

Zoologica Scripta:成都生物所树蛙属的系统和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树蛙属(Rhacophorus)目前有80种,分布区域广泛,主要分布于东亚包括中国和日本,南亚包括印度和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由于分布区域的广泛性和该类群个体生活习性的特殊性(大部分物种生活于树林中),该类群的物种一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部分物种的地位备受争议。

2012-11-18

:成都生物所研究发现推动两栖动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候选基因

寻找生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遗传机制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已有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恒温动物,对于变温动物适应高海拔环境的遗传机制还很不清楚。与恒温动物相比,变温动物在生理和行为特征上都有诸多不同,这也暗示了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可能有独特的适应高海拔环境的机制。

2012-11-18

PLoS ONE: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发现仙琴蛙的听觉系统具有季节可塑性

蛙类的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雄性进入繁殖季节,开始大声鸣叫,以争夺配偶和领地。此时,雌性的听觉系统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鸣声信号,例如,雌性仙琴蛙可根据鸣声的结构特点判断鸣声是否从洞穴中发出;冬季,蛙类进入冬眠,无需处理复杂的声音信号,此时最重要的是节约能量过冬。由此可推测:蛙类可能在冬季降低听觉系统的敏感性,以节约能量过冬,而在春季提高听觉系统的敏感性,处理各种复杂的声音信号。

2012-11-18

PLoS ONE:成都生物所发现棘腹蛙罕见染色体易位多态现象

一般而言,易位的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形成异常的“四价体”配对,存在三种分离方式,可形成6种配子,由此在后代中出现多种核型个体。而其中不平衡配子由于遗传上的缺失和重复引起不育或育性极低,导致后代种群繁殖力降低,因而易位多态在自然群体中极难形成,在脊椎动物中更是罕见。两栖类自然种群中,因易位在种群中引起的核型多态现象未见报道。迄今,对于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中易位所引起的细胞学及遗传学效应知之甚少。

2012-10-12

成都生物所一项技术入选《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科技部通过科技部网站对外公布了《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成都生物研究所“受损山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综合技术”入选科技部《地震灾后应急实用技术手册》。 该技术从规划的角度注意生态恢复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尽可能建设成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生态经济林。主要适用于灾后的恢复重建工程,并大幅度地提升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13-04-27

成都市科技局和华西医院共设研发资金促进成果转化

5月22日上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与成都市科技局共同设立转化医学研发资金签约仪式在天府生命科技园举行。成都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羽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市科技顾问团顾问、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与市科技局局长唐华分别代表双方签字。

20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