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ture:血液中的微生物DNA可以预测癌症
2020年3月12日讯 /生物谷BIOON /——癌症微生物组的系统表征为开发利用非人类、微生物衍生的分子来诊断人类重大疾病的技术提供了机会。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微生物在一些癌症中扮演着关键的作用。为此,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Rob Knight带领他的研究小组重新审视了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中未治疗过
全球第二款RNAi药物Givlaari获欧盟批准
Alnylam制药近日宣布,欧盟委员会已批准Givlaari(givosiran)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的急性肝卟啉症(AHP)。在美国,Givlaari于2019年11月获得批准,用于治疗AHP成人患者。该药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每月一次,剂量根据实际体重(2.5mg/kg)而定,由医疗专业人员给药。AHP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其特点是虚弱,可
Science子刊:增加lncRNA SNHG12水平有望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2020年2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布莱根妇女医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中国中南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意大利乌尔比诺大学和瑞士洛桑联邦高等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基因组中的“垃圾DNA”取得了一项潜在激动人心的新发现。人类基因组中大约75%的区域不会编码蛋白,之前一度被视为垃圾DNA。但是,它们远不是垃圾
Cancer Cell:环状RNA限制皮肤癌的转移
2020年2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种神秘的遗传物质可以抑制皮肤癌细胞的扩散,但随着它们的成熟,这种物质往往会丢失。这项新研究近日发表在《Cancer Cell》上。通常,DNA被转化成RNA,然后转化成具有细胞功能的蛋白质。虽然大多数RNA是线性分子,但当它们的末端循环并附着时,有些会形成圆圈。该研究的作者说,环状RNA
Sci Trans Med:新研究揭示衰老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人类基因组中大约75%不具有编码蛋白质的功能。但是,基因组的这些非编码区域并不是简单的“垃圾”序列。近日,由哈佛大学心血管医学系Mark Feinberg教授等人揭示了非编码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Nature:揭示p53缺乏促进头颈癌招募神经元促进癌症生长和进展机制
2020年2月1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员报道,缺乏一种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允许头颈癌发送信号到附近的神经,改变它们的功能并招募它们到肿瘤中,在那里,它们促进癌症生长和进展。通过破解启动神经元侵袭肿瘤(一种已知的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物)的机制,他们发现了可能阻止这一过程的途径,包括使用通常用
研究提出环形RNA内部序列结构可视化新方法
近期,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团队于Bioinformatics 杂志上在线刊发了题为Visualization of circular RNAs and their internal splicing events from transcriptomic data 的研究。该研究主要开发了环形RNA的可视化工具——CIRI-vis软件,具有将CI
Nature:重大进展!新研究揭示piRNA产生机制
2020年2月4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微小基因组防御者---由称为piRNA的短链RNA组成---的更多细节,这些微小基因组防御者通过保护可产生精子和卵子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来确保生育能力。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月29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Zucchini consensus
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长非编码基因SLEAR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9,中国的患病率约为31-70/10万。一般认为SLE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均相关,其中遗传因素发挥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共发现超过100个与SLE易感性相关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s
Science:重大突破!中美科学家联手挑战人们对基因表达的理解
2020年1月2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以前不为人知的方式,使我们的基因表达成为现实。他们发现RNA本身可以调节DNA的转录方式,而不是遗传指令从DNA到RNA再到蛋白的单向流动。这一发现对我们理解人类疾病和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于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