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核酸质谱分析技术在基因组学,肿瘤研究及转医学中的应用

通过监督循环肿瘤细胞的数量和踪迹,医生就能提早发现病人会不会再度患上癌症,也能了解疗或其他治疗是否对病人产生效果。

2015-03-04 课时:19分钟

远古鱼

体内受精的繁殖证据在大量的远古鱼类中皆有发现。这些鱼的石胚胎表明活产次数比之前想象的要更为广泛。看看研究者谈论这个石以及发现这些石的技术吧

2015-03-19 课时:7分钟

气候变之不丹

自然杂志记者Anjali Nayar在不丹北部徒步旅行21天,看看这个喜马拉雅山脉的小小国度是如何面对冰雪消融的。

2015-03-20 课时:4分钟

王学刚:健康个性-定制健康管理策略

华大健康致力于全方位的个性健康管理的研发和应用。其中一个服务产品 Genebook HMS(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是一款关注个性健康的软件应用。从 收集完整的个人健康生理检测数据(表型、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大生、临床 影像、微生物等),通过手机或电脑展示和云管理和健康生活应用工具(比如运动、 饮食、营养、爱好、健康食品和保健品等),给用户提供专业的知识及个性健康生 活指导。它是一个集合先进的华大跨组学检测健康数据的智能平台,可通过可穿戴设 备、家庭护理设备自动上传数据,也可集成体检机构、医院、以及第三方检测数据, 将表型、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大生、临床影像、微生物等检测结果进行综合 的大数据分析,给到用户实时全景、最值得信赖的健康管理。

2015-03-24 课时:5分钟

抗体药物开发中细胞培养基的筛选、优与补料策略

主要讲述在抗体药物的开发过程中如何选择合适的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在实验结果未达到预期要求时,如何做培养基的优,及feed-batch培养模式下,如何优补料策略,来提升细胞状态、延长表达周期、提高抗体产量。

2015-04-07 课时:9分钟

李家洋:加快生物技术育种与产业

该视频由基因农业网授权播放。
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家洋在第六届国际生物技术与农业峰会作报告《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生物技术 发展机遇与展望》,提出要加快生物技术育种与产业的进程。

今天主要是平时的一些想法。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形势;第二个方面是我国农业生物技术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第三个是发展思路和重点任务。

世界农业发展现在呈现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科技对产业的影响更加突出。我在这儿提六个方面,是目前显示出来比较突出的几个方面。比如说对高产、稳产这样一个核心的贡献,以及突破传统育种或者是栽培技术,从种子到病虫害防治,到高产稳产,甚至包括高品质,因为有时候品质跟产量是成一定的紧密相关。这都是一些比较综合性的措施。再比如生物质能源农业。农业从生物质能源这个角度,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重视。特别是在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的国家,像生物质能源,像巴西、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是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

2015-04-14 课时:35分钟

邓宏魁:从iPS细胞技术看细胞分调控

干细胞前沿领域的大量新成果正在为我们理解诸如体细胞重编程的细胞分调控机制提供越来越多的线索。邓宏魁教授将介绍他如何将自己和同行的iPS细胞研究所提示的线索导入细胞分调控的教学。

2015-04-16 课时:30分钟

组织工程学能创造出个性的药物吗?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个令人愉快的想法,但面对疾病治疗时并非如此。对于标准的治疗方法,每个个体反应不同,而且常常不可预知。组织工程学家Nina Tandon讨论了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使用多功能干细胞制造出个性的器官模型,在其上测试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并且将这些信息存储在电脑芯片上。

2015-04-17 课时:7分钟

胡欣:个性医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高通量测序:如何克服样品制备与质控瓶颈

NGS技术近年来飞速发展,不单使得生命科学及医学研究从中受益,也为个性医疗与保健提供了新的途径。相比于快速得到成本可接受的大量数据,目前如何足够有效而稳定的获得高质量的测序样品,以“喂饱”我们胃口日益膨胀的测序仪,并达成临床检验所需的标准、自动、可追溯,以及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掘金”,已成为制约科学家及普罗大众从NGS技术中更大获益的主要瓶颈。

PerkinElmer逐步推出并完善了一系列基于其实验室自动及微流控lab-on-chip技术,真正ready-to-use的NGS自动文库制备及样品QC的平台,以及核酸抽提纯、数据分析相关产品,以期帮助NGS科学家们解决上述样品制备及质控瓶颈。PerkinElmer的NGS suite 4年来已被全球数百家NGS中心所采用。

2015-04-22 课时:7分钟

石乐明:新一代测序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及临床应用

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结果的可靠性可直接影响病人的健康和安全。因此,在将其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之前,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的数据分析流程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10 年前基因芯片技术的可靠性曾经受到质疑,但芯片质量控制(MAQC)等研究计划大大提高了不同实验室、不同芯片平台之间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而且不同数据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判,这为美国FDA 制订药物基因组学指南奠定了基础。近几年来,新一代测序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基因芯片相比,其数据类型更加复杂、数据量更为庞大且应用面更具多样性;因此,其临床应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SEQC、GIAB 等研究计划正致力于新一代测序数据的质量控制、分析流程的标准,期待能够提高新一代测序数据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

2015-04-23 课时:1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