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_getArticleList_v1615_0_9_10

研究研制出非天然辅酶的合成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质高效转化研究组研究员赵宗保团队在非天然辅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研制出烟酰胺胞嘧啶二核苷酸(NCD)合成酶和NCD自给型微生物细胞,并成功用于构建高选择性物质代谢途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是细胞内不可或缺的辅酶,广泛参与代谢等过程,改变NAD水平导致的生物学效应难以预测。为突破

2021-04-14

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定向进化亮氨酸脱氢酶结合表达优化高效制备L-2-氨基丁酸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饶志明教授团队在L-2-氨基丁酸的高效制备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Efficient single whole-cell biotransformation for L-2-aminobutyric acid production through engineering of leucine dehydrogenase comb

2021-04-05

Bioresource Technology:发表磁性MOF固定化α-L-鼠李糖苷酶高效水解芦丁的研究成果

近期,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郑璞教授团队在MOF固定化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Immobilization of alpha-L-rhamnosidase on a magnet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to effectively improve its reusability in the hydrolysis of ruti

2021-04-05

高活性硫铁矿纳米酶及其自级联催化抗肿瘤研究中获进展

  纳米酶是一类自身蕴含酶学特性的纳米材料,它同天然酶一样,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催化酶的底物,呈现出与天然酶相同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制,并且可以作为天然酶的替代物用于检测疾病。近年来,学界发现纳米酶蕴含的氧化还原酶活性可以调节细胞中活性氧,如催化肿瘤部位的H2O2产生羟基自由基,从而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然而,由于肿瘤部位H2O2浓度有限,

2021-03-19

研究发现乙醛脱氢酶2调控肝脏胆固醇代谢机制

Redox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尹慧勇课题组题为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 2 Regulates HMG-CoA Reductase Stability and Cholesterol Synthesis in the Liver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乙醛脱氢酶2(Acetaldehyde

2021-03-16

基因编码二维红外探针研究酶活性中心柔性研究获进展

  《德国应用化学》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课题组、物理研究所李运良课题组及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庄巍课题组,以A genetically encoded two dimensional infrared probe for enzyme active-site dynamics为题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一种新的二维红外探针间叠氮

2021-03-08

N-取代-α-氨基酸酯的不对称合成研究获进展

   N-取代-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关键结构单元,如多肽或模拟肽的N-甲基化衍生物往往具有更好的代谢稳定性、细胞膜通透性及口服生物利用度。然而,已报道的酶促不对称合成N-取代-α-氨基酸的方法存在只能合成(S)-构型产物、底物谱窄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敦明、吴洽庆带领的生物催化与绿色

2021-03-04

非血红素亚铁双加氧酶(NicX)的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分解代谢团队的唐鸿志教授与赵一雷教授等合作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guided insights into heterocyclic ring-cleavage catalysis of the non-heme Fe (

2021-03-03

研究首次发现天然(R)-苯乙烯单加氧酶

光学活性的(S)-和(R)-环氧化物是不对称合成中最重要的手性砌块之一,环氧基团可以与不同的亲核试剂反应,衍生出一系列含各种手性官能团的化合物, 因此其合成研究一直都是有机合成领域关注的热点。其中,烯烃的不对称环氧化是公认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然而,一直以来所报道的各种天然苯乙烯单加氧酶(SMO)的立体选择性都非常单一,只能催化生成(S)-环氧苯乙烯及其类似物

2021-02-14

研究揭示增温和干旱对高寒草地底层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多贮存在深度超过30cm的底层土壤中,底层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焦点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高寒草地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机质的降解及新碳封存对增温和干旱具有不同响应。然而,增温和干旱对底层土壤微生物碳过程的影响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冯晓娟研究组与合作者,利用青藏高原海北站的长期增温控水实验平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