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功能活性更强的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的应用性研究日新月异,发展迅速。在干细胞诸多类型中,间充质干细胞是目前研究较为充分的干细胞类型。间充质干细胞对人类健康的益处已得到充分证明,尤其在促进血管新生方面的作用。能否将间充质干细胞进一步分群,找到优化的干细胞,进一步提升其促进血管新生的能力?基于这一思路,对间充质干细胞亚群的功能进行细分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韩忠朝研究团队首次
PNAS:科学家揭示寄生植物菟丝子可在寄主间传递信号
寄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互作关系。在被子植物中,寄生植物有3000多种,占到大约1%。寄生植物通过一个特殊的器官——吸器,从寄主获取营养、水分等生长所需物质,寄主生长和繁殖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生态和进化,寄生植物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菟丝子是旋花科的茎全寄生植物,其大多数种类的叶片和根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完全退化消失,只有少数种类还残存微弱的光合能力。
干细胞中的“孙悟空”——间充质干细胞
“美猴王”孙悟空可谓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拥有“七十二变”的能力:入了水可以变成鱼,进入森林可以化为大树,它可以变成房子,从身上拔根毛就能变化出无数只小猴子,可谓无所不能。这种根据环境随心所欲变换自己的能力,多么令人羡慕!其实,在人体中有一种细胞叫做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其变换自己的本领也毫不逊色。 众所周知,感冒发烧那
PLoS Biol:鉴别出新型tau蛋白复合体 或为开发神经变性疾病新疗法提供希望
2017年7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很多神经变性疾病发病的标志就是蛋白质聚集体的形成,然而这些蛋白聚集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至今研究者并不清楚;最近,刊登在国际杂志PLoS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鉴别出了名为tau蛋白新的特性,该蛋白是一种和阿尔兹海默病直接相关的易聚集蛋白,相关研究或为阐明毒性tau蛋白的聚集新机制提供新
华南植物园在桃金娘科植物间苯三酚类成分研究中取得进展
桃金娘科(Myrtaceae)约有130属,4500-5000种,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地区、马达加斯加、亚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澳大利亚、太平洋各岛屿以及南美洲热带地区。我国约有10属(包括引入栽培的5属)121种(50个特有种,32栽培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化学生物学课题组研究员邱声祥一直开展该科植物的间苯三酚类成分及其抗耐药菌活性的研究。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在垂枝红千层(Callistem
大脑中的免疫细胞或和阿尔兹海默病等神经变性疾病发生直接相关
2017年6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索尔克遗传实验室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首次对组成大脑一线免疫防御机制—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子标记特性进行了描述,研究人员发现,小神经胶质细胞在多种神经变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包括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疾病、亨廷顿氏症、精神分裂症等。图片摘自:Nicole Coufal研
科学家研发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眼药水 有望取代注射治疗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 是一种导致老年人致盲的常见疾病,是一种可引起视力迅速丧失的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患者每月需要用注射液进行治疗。 据外媒报道,现在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家团队开发了一种突破性的新治疗方法,用简单的眼药水可取代此前的注射液。据悉,仅在英国,AMD 就影响了超过 60 万人。而在美国,这种疾病是 50 岁以上人群失明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目前的治疗包括直接将药物注射至眼球内。这些注射不
北大三院:再生医学中的”MSC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装置”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在生物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将如何MSCs细胞转移到受损或者功能缺失部位是MSCs治疗中的一项难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噬菌体表达技术获得的Y由7个氨基酸片段组成的多肽(E7)和骨髓来源的MSCs具有高亲和力,并且不存在物种特异性。因此他们将E7同聚己酸内酯(polycaprolactone,
深圳先进院揭示间充质干细胞代谢调控机制
图 1. 谷氨酰胺代谢调控促进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近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退行性中心管敏课题组在干细胞代谢调控的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衰老抑制核受体 ERRalpha 调控的谷氨酰胺回补代谢
Stem Cells:电针刺促进间充质干细胞释放,缓解疼痛
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领导的一项新的研究展示了电针刺(electroacupuncture)如何触发一种神经机制,这种神经机制能够有助促进组织修复和缓解损伤诱导性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