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日本科学家解读腔棘鱼全部染色体组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刊登了日本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Genetically distinct coelacanth population off the northern Tanzanian coast。”,研究人员们成功解读了有“活化石”之称的腔棘鱼的全部染色体组,由此发现腔棘鱼具有与哺乳类和爬虫类等陆地动物相同类型的基因,属于鱼类进化到陆地动物的中间类型。
癌症是新进化的寄生物种
癌症患者可能觉得体内有外来生物或者寄生物在生长,剥夺他们的健康和活力。据一位细胞生物学家说,这是完全正确的。癌症的形成实际上就是一个新寄生物种的进化过程。 就像寄生物一样,癌肿依赖宿主获得营养。这就是为什么阻断癌肿的治疗方法能够非常有效。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彼得 迪斯贝格说,由于这种寄生物与宿主的关系,癌肿能够自己决定生长方式和生长位置。
中科院培育转基因鱼可标示肝脏全程发育
脊椎动物的器官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又难以看到的发育过程。然而,依赖于转基因技术发展起来的细胞命运追踪和组织特异呈像技术,就像黑暗中的灯光,可以照亮器官发现难以观察到的细节。就肝脏器官发育研究来说,本世纪以来虽已获得过几个标示肝脏发育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但迄今还没有报道过能标示肝脏全程发育特别是前期发育的转基因鱼。
科学家发现具有360度视野深海“四眼鱼”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它颇似来自外太空的外星生物,但事实上这种奇异生物是生活在地球深海的四眼鱼类。虽然它们生活在漆黑的海底,长着的两对眼睛赋予其360度视野范围。
Am J Physiol Reg I:研究揭示斑马鱼用鳃如何回收钠离子 外排废物
研究人员在斑马鱼的鳃如何控制钠离子的吸收和外排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这一新发现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人肾脏的主要功能。
Behav Brain Res:斑马鱼研究有助更好理解精神疾病
近日,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鱼在不同环境下可以改变它们的行为,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伦敦大学科学家已经证明斑马鱼可以用来研究精神疾病,以找出这种疾病的发病根源。 这项研究发表在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杂志,研究人员发现斑马鱼在不同环境情况下会改变自身行为。
PNAS:消化道细菌保护使蜜蜂不受寄生虫感染
一项研究报告说,在熊蜂的消化道中的社会性传播的细菌可能保护熊蜂不受一种危险的肠道寄生虫的感染。 此前的研究表明熊蜂和蜜蜂身上发现的某些肠道微生物没有见于有亲缘关系的独居的蜂物种。 Hauke Koch 和Paul Schmid-Hempel提出,这些微生物是社会性传播的,而且它们的存在可能减少熊蜂短膜虫(Crithidia bombi)这种寄生虫的感染。
Nature:寄生虫驱使人类基因发生变异
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关于基因变异的研究,近日将其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PLoS Genetics)上,引起了Nature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通过研究人群中基因变异频率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该研究发现病原体,尤其是寄生虫在人类基因变异中的作用最为重要,同时也发现,这些变异或许使得人类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更加易感。
JBC:崔宗斌等揭示斑马鱼Lzts2发育功能和分子调控机制
经典Wnt信号通路是细胞内的重要信号传导机制之一。该通路的激活可导致β-Catenin在细胞核内的积累,β-Catenin与TCF等转录因子相互作用,可调节多种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并由此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因此,该信号通路在脊椎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活性的非正常变化与多种人体疾病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