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最新研究表明:外泌体miRNA或将更适合结肠癌早期诊断
结肠直肠癌(CRC)是全球诊断率排名第三的消化道恶性肿瘤。2018年,约有881,000人死于CRC。据统计,超过70%的CRC位于结肠,也就是结肠癌(CC)。CC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近年来,亚洲国家CC的发病率也逐年递增,CC的诊断和治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早期CC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等手段得到治疗,5年生存率
中国学者入选《自然》2019十大科学人物
英国《自然》杂志17日发布2019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中国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凭借在人类干细胞基因编辑领域取得的成果入选。《自然》新闻特写主编里奇·莫纳斯特斯基说,这个榜单选取了那些在本年度科学界重要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人物。邓宏魁是唯一一名登上榜单的中国学者。据《自然》介绍,他和团队对人类干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使它们能抵御艾滋病病毒感染,随后移植
我国学者研发新技术可高效杀灭导致“灰指甲”的真菌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青等人研发了一种利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的新方法,可高效杀灭导致“灰指甲”的真菌。行业知名学术期刊《等离子体科技》日前发表了该成果。“灰指甲”主要是由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感染导致的,虽可采用口服、外用药物或手术治疗,但比较顽固、容易复发。常见二型:①真菌性白甲(浅表性白色甲真菌病) 此型病损局限于甲面一片或其尖端;②甲下真
美国华人科学家重磅新成果:重编程T细胞增强癌症免疫疗效
美国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华人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限制过继细胞疗法有效性的分子“刹车”。这种新的治疗策略可增强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从而减缓肿瘤生长,并延长癌症小鼠的寿命。北京时间2019年12月12日2时,《自然》发表了这项研究。这一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过继细胞疗法,如嵌合抗原受体(CAR T-cell)疗法提供了很好的前景。免疫治疗的目的,是利用患
我国学者发现哺乳动物听觉和咀嚼器官分离证据
2019年12月5日,《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毛方园、王元青与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等学者关于早白垩基干兽类李氏源掠兽的研究成果:在下孔类脊椎动物演化中,曾经是一体化的听觉和咀嚼结构,受各自基因机制的调控,在兽类哺乳动物中分别适应自然选择以提高听觉和咀嚼的效率,呈模块式趋离演化;李氏源掠完好地展现了两个模块在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19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10章86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的实施,有力推动了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提升。同时,食品安全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监管实践中一些有效做法也需要总结、上升为法律规范。为进一步细化和落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Cell华人编委/科学大咖纵论进展,趣谈Cell,指引科研人生路!
10月21日晚,即第17届国际免疫学大会(1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Immunology, 17th ICI)(IUIS2019)期间,由Cell Mentor主办的特色论坛——纵览免疫前沿,与Cell Mentor同行暨Cell Mentor中文网站发布在北京北辰洲际酒店如期顺利举行。出席此次论坛的有:2019国际免疫学大会指导委员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Ce
Nat Commun:华人科学家利用新的单细胞遗传学方法解决潜在的耐药性问题
2019年10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圣母大学(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可以识别单个细胞基因图谱的新技术,模拟了乳腺癌肿瘤对某种药物的潜在耐药性,然后确定了一种逆转这种耐药性的药物组合。图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Siyuan Zhang是圣母大学生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他和他的团队使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在《Natur
中国学者发明早期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
记者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新近研发出一种可以高灵敏度检测微小核糖核酸(miRNA)浓度的新方法。由于微小核糖核酸的浓度在多种癌症发生、发展早期就会出现异常,这种新方法的推广使用,有望帮助更多人尽早发现和诊断癌症。微小核糖核酸是一类长度为18至25个核苷酸的小核糖核酸,它在调节细胞分化、增殖和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医学研究表明,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都会导致人体特定
Nature Methods :中国学者开发了新的干涉单分子定位显微镜
2019年9月23日讯 /生物谷BIOON /--各种基于图像的中心位置估计(称为质心拟合)方法,如二维高斯拟合方法,在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中已被广泛用于精确确定每个荧光团的位置。然而,如何将单分子横向定位精度提高到分子尺度(< 2 nm)来实现高通量纳米结构成像仍然是一个挑战。图片来源:WANG Guoyan Wang and OU Nanjun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教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