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蓝柯【COVID-19研进展简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大学充分发挥自己突出的临床优势、突出的病毒学科优势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武汉大学病毒学系和医学病毒学研所历史悠久、综合实力强,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联合建立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病毒学和疾病防控事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同时,组织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为了更广泛地分享武汉大学专家和校友在新冠病毒研和疫情战斗中成果和经验,以科学的态度传播科学知识,帮助理解新冠肺炎治疗策略,并以此推动全球有关新冠病毒和疾病的研,为最终战胜此次疫情和对未来新型新发传染病的防治作出贡献。武汉大学特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杰出校友和专家举办“武汉大学新冠病毒和疾病系列学术讲座”。

2020-08-07 课时:93分钟

程根宏【新冠和新兴传染病的系统医学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大学充分发挥自己突出的临床优势、突出的病毒学科优势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智慧和力量。武汉大学病毒学系和医学病毒学研所历史悠久、综合实力强,与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联合建立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病毒学和疾病防控事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同时,组织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为了更广泛地分享武汉大学专家和校友在新冠病毒研和疫情战斗中成果和经验,以科学的态度传播科学知识,帮助理解新冠肺炎治疗策略,并以此推动全球有关新冠病毒和疾病的研,为最终战胜此次疫情和对未来新型新发传染病的防治作出贡献。武汉大学特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杰出校友和专家举办“武汉大学新冠病毒和疾病系列学术讲座”。

2020-08-07 课时:90分钟

布鲁克-核磁共振在生物样本代谢组学研中的新进展和新应用

作为生物样本代谢组学研的两大利器之一,近年来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高度自动化、标准化和精确定量等方面的突破,促进了代谢组学在慢病转化研中的新应用。 本报告将分享Bruker Biospin最新发布的疾病诊断研(IVDr)方案,包括一键式全自动地完成人体体液样本的核磁数据采集、代谢物定性定量和疾病诊断研,并将分享在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遗传代谢病、精准营养和新冠肺炎中的重要应用。 敬请期待。

2020-09-16 课时:55分钟

外泌体功能学研前沿追踪

外泌体是由活细胞分泌的30-150纳米的微小囊泡,身材小,却是近几年来生物学研的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外泌体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总计约600项,总金额达2.54亿元,同比增长了44.5%,并且仍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在逐步向临床和应用研拓展的同时,外泌体中搭载的各种分子的具体功能、作用机制等仍存在很大的未知空间。外泌体携带蛋白质、脂质、DNA、RNA等信息物质,通过传递这些分子对细胞通讯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参与免疫应答、病毒感染、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癌症进展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了解外泌体的精准通讯功能及对各种疾病尤其是肿瘤的具体作用机制,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作为基础研的技术基石,如何获取高纯度的外泌体仍然是目前研面临的重大挑战,外泌体的分离提纯及检验技术的更新突破也一直是业界研开发的核心之一。 生物谷携手生命科学领域创新品牌IBA推出外泌体空中讲坛,聚焦外泌体功能学研板块,邀请该领域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成果,并一起探讨当下研中的难点与焦点。除专家报告外,本次讲坛也将设置在线答疑环节,邀请观众与专家深入交流、共话外泌体研的现状与趋势。

2020-11-11 课时:89分钟

纳米孔测序在人类遗传学和罕见病研中的应用

高通量测序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遗传学领域,使研人员能够更容易地研和理解生物过程及其影响。利用这些技术,研人员可以分析整个基因组或感兴趣的特定目标区域,通过对RNA转录本和异构体的表征和量化获得进一步的功能性分析。这些能力一起为人类遗传多样性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洞察。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长期致力于开发简洁易用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人类遗传学研和遗传病诊断方面,纳米孔测序技术生成的长读长序列使得分析人类基因组的结构变异(SV)更加的直观和简洁,如平衡易位和复杂的变异组合。纳米孔测序平台独特的测序原理,使测序过程不受酶反应效率的影响,尤其擅长检测困难区域,如重复序列,高GC含量的区域,以及假基因等。这意味着纳米孔测序可以解决出生缺陷防控和生殖遗传领域的一些关键问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0-11-23 课时:46分钟

Incucyte®活细胞成像和分析平台助力复杂肿瘤细胞实时动态研

目前,很多细胞检测方法仍然采用“终点法”,只能获取单个时间点的结果,而无法了解细胞的动态变化。在此,我们介绍一种活细胞实时成像分析法,可以对培养箱中的细胞生物学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和自动分析,如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动态杀伤过程,细胞周期的进展,细胞代谢的动态变化等,而避免外界环境因素对细胞检测结果的影响。 凭借Incucyte活细胞分析系统这一强大平台,任何细胞生物学家都可以动态了解所培养细胞的健康状况、形态、运动和功能,以便快速获得新的见解,推动研进展!赛多利斯新型Incucyte® SX5活细胞分析系统采用独特的光学模块(专利申请中),整合了长波长NIR光源,以减少长期活细胞实验的光毒性。该系统配置多达五个不同的荧光通道,单次实验中可使用多达三个荧光通道和HD相位,从而使科学家获得更多的数据和信息。

2020-12-09 课时:47分钟

纳米尺度空间中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

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功能,几乎都是通过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近年来,生物大分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一直被我国列为生命科学优先发展的研领域之一。同时,纳米尺度的科学技术也是当今世界研热点问题,纳米科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产物,特别是与生命科学结合,其时间上飞秒级、空间纳米级的特点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结构、组装、运动和功能的分析,以分子结构和功能为核心,分子、复合物、单细胞为重点,研细胞重要组份的结构、功能与组装,探索控制细胞功能的分子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生命现象,为医药研发和人类一些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可能。目前,我国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信号转导、单分子酶动力学和分子马达等方面的研已经取得可喜的突破,但对于发展活体和活细胞状态下对生物分子在纳米尺度进行实时动态检测和定量表征的方法等的研仍存在一些挑战性问题。 在此背景下,生物谷联合全球显微镜与科学仪器的知名品牌徕卡共同举办本次论坛,旨在邀请从事生物大分子功能与结构和细胞生命过程关系研的行业专家,汇聚相关领域的诸多学者促进多交叉学科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生物大分子研的发展和应用。

2020-12-14 课时:100分钟

单细胞多组学系列论坛之肿瘤研

肿瘤与免疫是生物体内最复杂的生理环境,由于细胞存在异质性,即使是处于同一阶段的同一种肿瘤细胞,不同的患者间细胞内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也有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个病人体内,表达水平也是呈现持续动态变化的,在不同时期或肿瘤组织的不同部位,也很可能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单细胞测序技术和空间多组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于单细胞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研,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临床和科研大数据,在单细胞水平上的多组学分析,有助于识别和理解细胞类型和细胞亚群之间的差异,这在发现癌症如何扩散,或如何在再生医学中最佳地利用特化细胞方面非常重要。 在此背景下,生物谷携手10x Genomics和上海伯豪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专家组共同举办本次论坛,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能够与从事单细胞多组学研和应用领域的行业人士结成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对肿瘤异质性、肿瘤和免疫微环境、生物标志物发现和治疗展开研与探讨,为开发出更有效的个性化肿瘤治疗药物或手段助力。 主要话题:运用新兴的单细胞组学研手段,揭示个体差异的分子基础,阐明肿瘤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等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单细胞层次的多组学分析在识别和理解细胞类型和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基于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的新方法、新技术等创新性研

2021-04-08 课时:75分钟

纳米孔测序与中国人群基因组结构变异研

纳米孔测序无需扩增,可直接在信号内识别甲基化信息,无需额外化学转换。长读长能够以高再现性和低偏好性直接检测基因组甲基化,并准确进行甲基化单倍型分型。结构变异(SVs)是指长度超过50bp的插入、缺失、倒位和移位的基因组序列重组,研表明结构变异与健康、表型、常见或罕见人类疾病均有关联。对大型结构变异的研往往受限于传统短读长技术固有的读长长度。 中国的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中心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谢志团队利用纳米孔超高通量测序平台PromethION,完成了405名中国汉族人群规模的纳米孔长读长结构变异分析,对中国人群基因组中由结构变异引起的多样性及复杂性遗传变异进行研意义重大,研成果发表在预印网站《BioRxiv》。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02.09.430378

2021-04-19 课时:76分钟

外泌体会前会|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郭培宣教授讲解外泌体靶向递送最新研

外泌体天然囊泡,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特点,在药物尤其是大分子的递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天然的外泌体靶向性并不是很好,很多时候提取的外泌体聚集在肝脏上,那么将其如何改造才能达到良好的药物递送效果呢? 内体诱捕一直是药物输送中难以克服的挑战,郭培宣课题组报道了用叶酸-外泌体介导的siRNA递送。这是一种优化的抗癌药物递送的新方法,该研在动物模型中证明了能高效抑制肺癌,肝癌,前列腺癌和三阴乳腺癌。郭教授团队发明新型RNA纳米技术以配体“装饰”外泌体去靶向输送siRNA 有效抑制肿瘤生长 (Nature Nanotech, 2017)。利用抗体样(即Y形状)RNA纳米颗粒的方向性, 可有效地将RNA治疗剂特异性地装进外泌体, 也可将配体“装饰”在外泌体表面以靶向肿瘤细胞。 利用RNA纳米技术以外泌体结合控制它们的去向,以产生能够在动物模型中成功靶向三种癌症的载有治疗剂的外泌体。

2021-04-20 课时:7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