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吉利德新型衣壳抑制剂lenacapavir多项临床研究:因玻璃瓶质量问题被叫停!

lenacapavir在美国和欧盟已进入审查,将成为获批的第一个衣壳抑制剂。

2021-12-25

Cancer Cell:科学家揭示肾透明细胞癌抗PD-1反应和耐药性关键因素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占据了肾癌病例的75%,而治疗这类癌症的很大希望就在免疫疗法上,但很多患者却对该疗法不产生反应。PD-1抑制剂已经在ccRCC中显示出不错的疗效,既往研究也已证实nivolumab(抗PD-1的一款单抗药物)可明显改善ccRCC患者的总生存期,但不同患者疗效差异较大,探究ccRCC抗pd -1反应和耐药的

2021-12-07

基于三重湮灭机制上转换发光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在生物体这个巨大的“超分子组装体”中,信息交互都是多通道的,不仅通过手性信息通道,也会通过离子、电子、光等能量通道。这些多通道信息的集成和协同的表达对生命体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工自组装体系中,将多种信息通道集成在一起研究也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功能。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段鹏飞课题组一直围绕着超分

2021-11-08

Cell Reports:研究揭示人源N型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CaV2.2的关闭失活与药物调控机制

 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CaV)广泛存在于人体中,与肌肉收缩、神经递质释放、疼痛感知等一系列重要生理过程密切相关。N型钙离子通道CaV2.2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的突触前膜,可以控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此外,CaV2.2也参与疼痛信号的传递,因此也被视为止痛药筛选的重要靶标之一。电压门控通道存在三个典型状态:静息态、开放态和失活态。钙离子通道的失活状态是防止

2021-11-08

研发抑制透明质酸合成的特效药有望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新策略

  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肆虐,截至2021年9月28日,已在全球感染超2.3亿人,死亡超472万。变异毒株的不断涌现使新冠病毒与人类共存成为大概率事件,寻找应对新冠病毒的防治策略已成为全球科学家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议题。目前,国内外已有数款预防新冠的疫苗获批上市,但治疗新冠肺炎依然缺乏特效药。因此,探索不同病毒株共同的致病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深圳市

2021-10-13

研究揭示胞内致病聚集蛋白质的极性异质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蛋白质折叠化学生物学创新特区研究组研究员刘宇团队,与山东大学教授刘晓静、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磊、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高振明合作,通过发展对蛋白质错误折叠与聚集敏感的溶剂致变色荧光探针,定量测量了胞内多种致病蛋白质的内部极性微环境。该工作揭示了聚集态蛋白质在微结构与种类上的极性差异性,并建立了蛋白质聚集态极性与其致

2021-10-01

J IMMUNOTHER CANCER:CTLA4启动子低甲基化在初始诊断时是一种阴性预后生物标志物,但可预测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中基于抗PD-1免疫疗法的反应和有利结果

在癌症免疫治疗时代,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 (CTLA-4)和/或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 (PD-1/PD-L1)轴的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的应用改善了晚期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的临床疗效结果。

2021-09-29

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共情相关静息功能连接的改变

  日常生活中,为了有效地沟通以及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人们需要准确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情绪体验的能力,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成分。前者涉及分享他人情绪体验的能力,而后者主要指理解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已有研究指出,双相障碍患者在认知共情上存在缺损,但在情感共情成分上的结果不一致。此外,双相障碍患者认知和情感共情异常

2021-08-02

新型智能仿生聚集纳米诊疗系统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医药所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蔡林涛团队与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团队合作,在“新型智能仿生聚集态纳米诊疗系统”研究中获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 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Photosensitizer wi

2021-07-16

科研人员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中心研究员王俊峰和福州大学教授张腾合作,依托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制备出纳米级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nano-HCA@BG),该生物玻璃不仅大大降低了硼酸盐生物玻璃的生物毒性,提高了玻璃的生物兼容性,并且显着促进了硼酸盐生物玻璃对皮肤修复的效果,有望成为下一代皮肤伤口修复敷料。相关成果发

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