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肠菌还能防辐射
近期,《科学》杂志发表了来自北卡罗莱纳大学科研团队的新成果,研究者们注意到,在实验室辐射暴露后幸存的小鼠具有独特的肠菌组成,而且在化疗后的人类患者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毛螺菌和肠球菌丰度的提升有助于辐射后造血恢复和胃肠道修复,它们的代谢物丙酸和色氨酸代谢产物是关键。[1]肠菌,你还管这呢?说辐射,诸位还是先把脑海中浮现的各种家用电子设备们抛开。普通
研究发现电离辐射引起核内染色质结构调控证据
染色质是真核生命遗传物质DNA在细胞核内的存在形式,染色质根据细胞的活动状态和响应过程,如DNA复制、基因转录、DNA损伤响应和修复等,进行结构调节。染色质结构受电离辐射发生双链断裂(DSB)后的解聚现象已有报道,但是学界缺乏关于核内原位的染色质结构改变的证据支持,DNA发生双链断裂后,损伤响应和修复蛋白形成的修复聚合体亚结构图像亦不清楚。近日,
Science:肠道菌群保护有害辐射造成的负面影响
UNC Lineberger综合癌症中心的科学家于2020年10月30日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如果肠道内有特定类型的细菌,则暴露于可能致命的全身辐射水平的小鼠可以免受辐射损害 。在临床环境中或意外接触过程中吸收的辐射可能会损坏组织,而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特定细菌能够减轻辐射暴露带来的损害,增强了血细胞生产的恢复以及胃肠道的修复。
研究揭示低氧诱导因子hif-3α增强鱼类低氧耐受的分子机制
低氧诱导因子HIF-1α和HIF-2α是细胞中感受低氧胁迫的关键调控因子。迄今,对它们的功能研究已相对清楚。在低氧条件下,它们作为转录因子,可激活其下游一系列基因的表达,进而调控细胞应对低氧胁迫反应。在细胞中,除HIF-1α和HIF-2α外,还有它们的一个同源基因HIF-3α。由于在细胞内,HIF-3α存在多个转录本,目前,对其功能的了解较为欠缺,甚至在已有
Sobi孤儿药用于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三期临床失败
近日,瑞士孤儿药制药商Swedish Orphan Biovitrum(Sobi)公布了一种口服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Doptelet?(avatrombopag)用于实体瘤患者化疗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CIT)治疗三期临床研究的主要结果。尽管与安慰剂相比,avatrombopag增加了血小板计数,但这项研究并未达到避免血小板输注、化疗剂
Science子刊:临床前动物实验表明源自Vδ2-T细胞的外泌体可高效控制EBV相关肿瘤,诱导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
2020年10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香港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报道源自Vδ2-T细胞的外泌体(下称Vδ2-T-Exos)可以有效控制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V)相关肿瘤,并诱导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针对Vδ2-T-Exos的这些突破性新发现为开发针对EBV相关肿瘤的新疗法提供了新见解。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
Cell:适应小鼠的新型SARS-CoV-2病毒变体可诱导小鼠出现急性肺损伤和死亡
2020年9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SARS-CoV-2大流行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损失。人们急需能重现SARS-CoV-2感染的小型动物模型来快速评估医疗对策。今年1月份,当科学家们开始准备研究这种危险的新疾病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ACE2上,ACE2是一种位于人体多种类型细胞表面上的蛋白。SARS-CoV-2,也就是导致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