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R:葡萄籽提取物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益
许多视网膜神经疾病涉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而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氧化应激。 最新研究表明,葡萄籽提取物可减轻氧化应激诱导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害。由此,中国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苏国辉院士和Daxiang Lu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RGC-5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株和视网膜组织块实验证实,葡萄籽中富含的低聚原花青素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拮抗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氧化应激损伤。
不懈追求新的人生境界和智慧——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
“叮……”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了熟睡中的葛均波医生,“葛医生,有个急性心梗病人需要您手术。”“好,我马上来。”凌晨4点,葛均波赶到医院为病人手术,随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葛均波院士) 已经数不清多少次接到这样的电话,这个华东地区第一条24小时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绿色通道”,10多年来已经抢救了约2000例患者。
复旦大学金亚秋教授、葛均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结果9日揭晓,51名科学家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我校信息学院金亚秋教授、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教授分别当选信息技术科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日前公布,西北工业大学魏炳波教授入列新当选院士榜单,成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也增至18人(含双聘)。 魏炳波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他1964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惠民县。1989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系获铸造专业博士学位,1991—1992年在德国宇航院和Max-Planck金属研究所作洪堡学者。
葛均波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1年12月9日,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官方微博报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谷Bioon.com) 相关阅读 中国科学院2011年新增选51名院士[InstallDir_ChannelDir]institute/513239.shtml
PNAS:毛晓波等在淀粉样蛋白结构解析研究获突破
日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研人员的淀粉样蛋白结构解析的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STM)对2型糖尿病相关的淀粉样蛋白——胰淀素的组装和聚集结构进行研究,确定了淀粉样蛋白组装和聚集的核心片段及折叠位点,并讨论了突变引起的聚集趋势的变化与核心片段之间的关联。对理解淀粉样蛋白的核心片段与其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葛均波教授荣膺“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
11月23日上午,上海市科协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教授葛均波获得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荣誉称号,受到大会表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为其颁奖。 葛均波教授,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
Nat Photonics:科学家开发新视网膜假体 原理类似太阳能电池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13日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开发出一种类似于太阳能电池系统的视网膜假体,可通过手术植入视网膜下面,帮助那些因退行性眼病而失明的患者恢复视力。相关论文发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患者,其视网膜感光细胞缓慢退化,最终会导致失明,但内部视神经基本未损,还能将来自感光细胞的信号传输给大脑。
JCI:Wnt信号通路决定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前体细胞眼内移植的疗效和成瘤性研究的新进展
3月25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线发表了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研究院分子发育生物学研究室金颖课题组与同济大学医学院徐国彤课题组合作完成的题为“WNT signaling determines tumorigenicity and function of ESC-derived retinal progenitors”的最新研究
Cell Neuron:维持视网膜的关键蛋白
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研究人员与加州Sal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在活体内展示了一种特殊蛋白维持健康视网膜的重要作用,这项研究也为免疫、生殖、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治疗带来了启示。 研究人员在Cell旗下Neuron杂志上发表文章,在动物实验中展示了蛋白S维持健康视网膜的作用,指出该蛋白参与了光感受器(眼部的光敏神经元)的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