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微藻细胞外囊泡联合大黄酸水凝胶可调节能量代谢、缓解炎症,为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开辟新路径
研究发现,由钝顶螺旋藻细胞外囊泡与大黄酸水凝胶组成的复合体系,能有效调节能量代谢、减轻炎症,在骨关节炎小鼠模型中显著延缓疾病进展,且生物安全性良好,为骨关节炎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研究人员首次构建功能性人类羊膜囊体外模型,开启胚胎外发育研究新纪元
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基于人类干细胞的体外三维模型——原肠胚形成后类羊膜囊(Post-gastrulation Amnioids, PGAs)。
MedComm:颈动脉斑块小囊泡携特定微RNA揭示动脉硬化风险,助力精准判断斑块稳定性
本研究发现颈动脉斑块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可介导动脉粥样硬化并与斑块易损性相关,其携带的特定微RNA可作为诊断生物标志物,且 miR-497-5p 是关键介导因子。
Adv Sci:新型生物芯片结合AI,9种囊泡蛋白助诊断准确率超90%
本研究开发的整合条形码免疫测定生物芯片与机器学习的平台,通过检测血清中小细胞外囊泡的9种蛋白质,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达90.8%,显著优于现有方法,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了有力工具。
槲皮素加持的干细胞囊泡!最新研究:槲皮素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衍生细胞外囊泡(Que-EVs)助力肝脏功能恢复与炎症消退
研究表明,Que-EVs可改善慢性肝损伤。它能抑制炎症相关通路,调节巨噬细胞极化,通过上调miR-136-5p抑制GNAS表达,从而减轻肝脏炎症与纤维化,提升肝功能,比普通BMSC-EVs作用更显著。
放疗后口腔鳞癌的“微小囊泡”藏抗瘤关键!Int J Radiat Biol揭示miR-198-5p/MYD88调控巨噬细胞新机制
本研究发现,辐射处理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分泌的富含微小RNA-198-5p的细胞外囊泡,可通过靶向髓样分化因子88抑制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为口腔鳞癌治疗提供新策略。
J Nanobiotechnology:抗癌药物递送的“超级载体”——橄榄纳米囊泡(ODNVs)
橄榄来源的纳米囊泡(ODNVs)在药物递送应用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其合适的物理化学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高稳定性和出色的药物负载能力,使其成为抗癌药物递送的理想候选者。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外周神经系统竟然也有大脑专属的小胶质细胞,而且与外周神经元胞体大小有关
,我国科学家首次证实,人体外周神经系统中存在小胶质细胞。对外周神经系统发育和相关疾病发生等科研问题,外周小胶质细胞的存在提供了新的理解视角。
Stem Cell Res Ther: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UCMSCs-sEVs)可修复辐射损伤心脏,重塑能量代谢与细胞功能!
本文建立辐射诱导心脏类器官及小鼠损伤模型,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小细胞外囊泡可改善心脏能量代谢、超微结构、钙信号等,其机制与p53及氧化磷酸化等通路相关,为放射性心脏病治疗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