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Behav Brain Res:斑马鱼研究有助更好理解精神疾病

近日,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鱼在不同环境下可以改变它们的行为,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伦敦大学科学家已经证明斑马鱼可以用来研究精神疾病,以找出这种疾病的发病根源。 这项研究发表在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杂志,研究人员发现斑马鱼在不同环境情况下会改变自身行为。

2012-11-18

PNAS:清华大学文章解析精神分裂易感基因的作用机制

来自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近期发表的文章中解析了一种重要的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解析神经递质作用机理,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一个精神分裂症单易感基因:dysbindin能通过两个独立的机制,分别调控谷氨酸和多巴胺功能,从而导致两种临床相关的行为表型。

2012-11-18

治疗精神分裂症新药AM-831将开始I期临床研究

Acadia生物医药公司将和MeijiSeika医药合作进行AM-831的一阶段临床研究,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AM-831把毒蕈碱 m1受体的部分协同作用同多巴胺D2受体和5-烃色胺2A受体的拮抗作用集于一身 。 一阶段研究目的是评估备选药物用在的志愿者身上时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为以后治疗精神分裂症研究的设计提供帮助。

2011-11-10

PNAS:情绪绝不只是精神活动 科学发现情绪强烈影响全身反应

科学家发现大多数的情绪都会强烈的引起全身性的反应

2014-01-03

J Neurosci:22q11缺失导致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增加

2012年10月10日 电 /生物谷BIOON/ --近日,科学家在研究精神分裂症发病分子机制中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0月10日出版的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这一发现可能引导研究人员开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治疗方案。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包括幻觉、学习和记忆能力退化等,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青春期后期或成年早期。

2012-10-18

Arch Gen Psychia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缺失与精神疾病和肥胖相关

2012年10月9日 电 /生物谷BIOON/ --近日,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基因组中的一小块区域在精神疾病和肥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指出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缺失与情绪和焦虑有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系统的生长因子,其在大脑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2-10-10

Neuron:新型大脑成像技术或加速精神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来自MIT的神经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方法来检测大脑细胞如何互相协调,来控制特异性的行为,比如机体运动或者嗅到气味儿等。(Credit: Qian Chen) 2012年10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MIT的神经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方法来检测大脑细胞如何互相协调,来控制特异性的行为,比如机体运动或者嗅到气味儿等。

2012-11-18

Mol Psych:全基因组测序揭示精神分裂症发生的新位点

2013年3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丹麦阿尔胡斯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病毒和基因可以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个体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研究者已经在发育中的胎儿中发现了这种现象。

2013-03-10

:母亲孕期病毒感染或提高儿童精神分裂几率

2013年3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病毒和基因相互作用会显著性增加患精神分裂概率,而该过程在婴儿出生前就完成了。该发现是由丹麦阿尔胡斯大学领导的多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 科学家首先对健康人和精神分裂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寻找基因和常见病毒巨细胞病毒的相互作用关系,看该相互作用能否影响精神分裂的发病率。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2013-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