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感应组胺的分子机制和功能
组胺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化学传导物质,在变态反应和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细菌感染,包括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可诱导宿主免疫细胞产生或释放组胺。在人体的肠道菌群和呼吸道菌群中,许多细菌含有组氨酸脱羧酶,其可催化组氨酸脱羧生成组胺。此外,许多食物(如刀鱼、金枪鱼、牛奶、鸡蛋、黄豆、羊肉、辣椒等)中的组胺含量丰富。由此,在自然环境下或
研究发现中枢杏仁核感应氨基酸调控白脂褐脂化新机理
6月5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郭非凡课题组的研究论文“Activation of GCN2/ATF4 signals in amygdalar PKC-δ neurons promotes WAT browning under leucine depriv
与磁共振高度兼容的电极促进解析深部脑刺激治疗机理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联用对解析DBS治疗各类神经类疾病的机理和效果有重要意义。传统用于DBS的电极通常会导致磁场的严重扭曲,使得电极周围的大面积部位被电极伪影遮挡从而不可见,严重影响结构和功能MR
Nature:肠道锌感应蛋白Hodor调节食物摄入和发育生长
2020年3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伦敦医学科学研究所和帝国理工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在昆虫肠道内壁中鉴定出一种昆虫特异性的金属感应受体,而且移除这种称为Hodor的受体对按蚊是致命性的,这是因为它们不会度过它们的幼虫期。这些结果突显了一种潜在地遏制诸如蚊子等传播疾病的昆虫种群的新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
Science:宿主细胞利用芳烃受体侦查细菌群体感应信号
2019年12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细菌感染不会自动导致疾病;许多细菌只有在大量出现时才变得危险。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宿主细胞具有一种受体,它不能识别细菌本身,但可以侦察细菌之间的通讯。当有大量细菌存在时,宿主就会使用这种受体来记录它们分泌的称为毒力因子的致病性物质。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
PNAS:“群集感应开关”控制工程化细菌代谢能力
通过对微生物进行改造,可以生产各种有用的化合物,包括塑料,生物燃料和药品。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细菌需要在“自我维持”和“合成产物”的代谢途径中竞争。
JCB:新研究揭示压力感应蛋白对染色体排列的影响
2019年10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早稻田大学领导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种特定的致癌基因如何引发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发作的分子机制。 AML以疲劳,呼吸急促和牙龈出血等症状为特征,是一种始于骨髓并随着白血病细胞快速生长而迅速影响血液的癌症。 这种异常是由染色体中的基因突变,(癌基因表达的开启以及肿瘤抑制基因的关闭)。当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不能正确复制时,就会
神经电极高性能纳米修饰材料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微纳中心研究员吴天准及其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高性能、可控制备的三维氧化铱/铂纳米复合材料,用于修饰神经微电极,取得了创纪录的电学性能。相关研究成果Well Controlled 3D Iridium Oxide/Platinum Nanocomposites with Greatly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eneuro:新研究揭示人类存在的古老“磁感应”机制
2019年3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根据地球科学家和神经生物学家的说法,人类大脑可以无意识地响应地球磁场的变化。根据最近发表在《eNeuro》杂志上的文章报道,这项跨学科研究为神经科学研究领域注入了新的见解,尤其是大脑磁感应相关的研究。许多动物,如候鸟和海龟等,体内具有支持其生物导航系统的地磁感应能力。尽管在这些动物中已经针对磁吸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科学家尚未能确定人类是
三维碳纳米生物电极构筑方面取得新进展
三维碳纳米复合材料有优良的理化和机械性能,具有易合成、成本低、形貌可控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酶的固定化载体电极,应用于生物燃料电池、电化学分析、光电催化等领域。目前,三维碳纳米复合材料主要由大量一维、二维碳纳米材料混合组成,整体结构中界面原子所占比例较高,导致界面接触电阻较大、导电率较低,从而影响电极性能。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体外合成生物中心研究员朱之光带领的团队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