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对健康有何影响?

研究发现:电子产品使用和健康影响之间存在微弱的负相关关系,最多可以解释0.4%的影响; 吸食大麻和被欺凌对青少年的影响比使用电子产品的影响大得多;

2022-04-16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研发出基于HIGS的双抗大豆新种质材料

  近日,植保所作物线虫和细菌病害监测和防控创新团队应用寄主诱导基因沉默(HIGS)技术,研发出靶向大豆孢囊线虫几丁质合成酶基因( SCN-CHS )的转基因大豆遗传材料新种质,该种质材料对大豆孢囊线虫具有高度抗性,同时兼抗尖孢镰刀菌。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2022-03-22

浙大开发出电子鼻或可诊断帕金森

  PD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需要患者的临床体征、超声检查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等才可以确诊。几年前,科学家发现一位名叫Joy Milne的女性可以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患者身上可以“嗅出”帕金森病,一度成为公众关注焦点。从那时起,研究人员一直试图制造一种可以通过人体皮肤散发的气味来诊断帕金森的设备。近日,来自浙江大学等研究机构在国际知名期刊AC

2022-03-08

Science:含镁内植入材料的骨科应用研究获进展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转化医学研究与开发中心教授秦岭团队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RegisO’Keefe团队联合在Material Today上发表了题为Magnesium Facilitates the Healing of Atypical Femoral Fractures: A Single-cel

2022-02-25

Advanced Materials: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

   目前全球范围内,每年因内部软组织缺陷开展的重建手术大于40万例,花费100亿美元以上的医疗费用。基于补片的无张力修补术是临床推荐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传统的合成补片不能同时具备抗变形、抗粘连和促愈合的特性,容易导致不良的手术结果。近期,我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新型腹壁组织修复材料,兼具抗变形、抗粘连和促愈合的特性。研究成果发表在

2022-02-17

碳纳米材料促进玉米生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资源植物种质与分子生理、功能基因组学团队与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害生态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合作在解析碳纳米材料促进玉米生长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目前,碳纳米酶作为新一代人工模拟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萌芽期。该研究发现自主合成的阳离子型富勒烯水溶性衍生物(IFQA)作为新型碳纳米酶,具有体外抗氧化活性,可显着促进氧化胁迫下玉米和

2022-02-03

电子科技大学林媛团队等开发促进伤口愈合的带电薄膜贴片

数千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促进伤口更快愈合的方法,以减少伤者经历疼痛的时间长度和感染的风险。之前的研究表明,对伤口施加电流可以加快愈合速度。然而这种方法要用到笨重且复杂的机器,因此实用性受到很大限制。近期,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林媛、姚光、电子工程学院黄林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A pro

2022-02-02

我国科学家设计出快速自愈的活体材料

  活体材料的核心优势之一是自修复,目前,这种自修复全部依靠细胞自身的生长更新,自修复时间在几个到几十个小时之间。但是具体应用在可穿戴器件中时,材料在拉伸或折叠后必须快速修复,才能保证器件运行的稳定性,因此对自修复的时间要求通常是分钟级。单纯利用生物生长带来的自修复效应无法解决在可穿戴器件中的应用问题,亟待引入跨学科的理念及设计。近日,中

2022-01-14

New Phytologist:鉴定首次水稻黑条矮缩病高抗抗源材料和克隆出首个抗病基因

  近日,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刘斌研究员为第一通讯作者,赵均良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周炼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王招云博士为第一作者、周彤研究员和周益军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撰写的论文“An aspartic protease 47 causes quantitative recessive resistance

2022-01-24

王志珍/王磊课题组揭示血小板表面Ero1a/PDI电子传递系统调控血小板聚集的分子机制

  血小板是数量第二多的血液成分,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感受血管的损伤,在伤口处粘附并聚集,封堵伤口并阻止血液的流失。但是,血小板的过量和异常活化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是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阐明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

202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