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脂大小蠹-伴生真菌入侵共生体系维持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共生微生物在入侵种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特定的微生物与入侵害虫形成紧密的互利共生关系,显着提高其在入侵地的适应性。但它们之间也存在资源上的竞争,形成相互拮抗作用。营养资源的合理分配对维持昆虫-微生物共生关系的稳定至关重要,但有关其机制的研究不多。红脂大小蠹是一重大林业外来入侵害虫。1999年起,陆续在山西、河北、河南、陕

2020-08-25

《细胞》:秦成峰/英博/佑春团队开发新型mRNA新冠疫苗

 今日,《细胞》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关于新冠疫苗的最新论文。由秦成峰研究员、英博博士以及王佑春研究员共同领导的一支团队,开发出了一款新型的mRNA新冠疫苗。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这种疫苗能够激发免疫反应,诱导产生中和抗体。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新型疫苗采用了先进的制剂技术,在室温下能够存放至少一周而依旧保持稳定。对于疫苗产品而言,有望大大减少运输

2020-07-24

研究发现虾虾头低分子量肽能显著降低抗肿瘤药物对肝组织的破坏

 环磷酰胺(CTX)是一种广谱抗肿瘤药,其代谢物中的丙烯醛在肝脏中积累,可导致肝脏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破坏肝脏结构和生化功能。近年来,天然来源的功能性食品和营养保健品经常被用于辅助维持人体健康和降低化学疗法导致的器官毒性副作用。食源性生物活性肽(Bioactive peptide)以其较高的消化性、营养性和生理效果,逐渐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020-07-22

那些康复后又“阴转”的COVID-19患者,后来都怎样了?《柳叶刀》子刊发布随访结果

 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对新冠病毒以及它导致的COVID-19疾病有了很多深入的了解。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有很多和COVID-19相关的谜题尚未得到解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如何。人体对新冠病毒产生的免疫反应是保护人们未来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关键,也是所有新冠疫苗开发的基础,那么人体对新冠病毒产生的免疫反应能够保护我们不

2020-07-17

武汉651例新冠患者出院随访:3%“复”,均未造成传播

 新冠疫情持续半年多以来,围绕着病毒本身和临床等的诸多问题仍待解,“复阳”是其中的关注点之一。当地时间7月6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危重科、德国慕尼黑大学团队的研究团队合作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评论文章,“Assessment of patients who te

2020-07-10

研究发现肉增加心血管风险的新联系

 各大膳食指南都建议控制红肉摄入,这是因为红肉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风险升高有关。就心血管疾病而言,研究已经表明,红肉富含胆碱、卵磷脂和肉碱,在这些物质的消化过程中,肠道细菌作用带来的产物TMAO(氧化三甲胺)是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罪魁祸首”之一。美国心脏协会(AHA)旗下期刊《高血压》(Hypertension)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进一步阐明了TMA

2020-07-08

《柳叶刀》子刊:那些康复后又“转”的新冠患者 后来怎样了?

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对新冠病毒以及它导致的COVID-19疾病有了很多深入的了解。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有很多和COVID-19相关的谜题尚未得到解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的问题。人体对新冠病毒产生的免疫反应是保护人们未来不受新冠病毒感染的关键,也是所有新冠疫苗开发的基础,那么人体对新冠病毒产生的免疫反应能够保护我们不受新冠病毒

2020-07-10

《细胞》:改善肝癌早期筛查,NIH心伟团队开发血液检测新方法

原发性肝癌是全世界第二大致命癌症,第五大最常见的癌症。而中国更是肝癌大国,以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肝细胞癌来说,全球近一半新发病例发生在中国。早期发现的肝细胞癌有更好的治愈机会。然而,大多数患者是在癌症已经进入晚期并且通常无法治愈时才被诊断出来。因此,更好的早期发现和监测方法尤其重要。根据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

2020-06-27

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研究揭盲:中和抗体转率100%

6月16日,国药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盲态审核暨阶段性揭盲会在北京、河南两地同步举行。揭盲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高滴度抗体,0,28天程序接种两剂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此次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的新冠灭活疫苗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2020-06-17

辰院士:吸烟会平均降低十年寿命,吸烟时间越长问题越突出

 “戒烟是最有效地提高健康水平,避免早死和延长寿命的有效手段,吸烟平均会降低十年的寿命,而吸烟越早持续时间越长,这个结果就会越突出。”在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活动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再次提出烟草对于人体健康的损害。今年的5月31日是第33个世界无烟日,由健康中国行动控烟行动工作组指导,国家呼吸疾病临床研究

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