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院士:呼吸病成慢病防控短板
一提到慢病,人们首先会想到高血压、糖尿病,甚至肿瘤,而作为与前三者并列为四大慢病的呼吸系统疾病,却长期受重视不足。“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呼吸病情况更加严峻,是我国慢病管理体系中的短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日医院院长王辰在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补齐呼吸病防治短板,对于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建设国民健康体系至关重要。呼吸病是四大慢病之一需提高全社会关注据了解,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位列我国居民慢性病
开能董事长瞿建国现身支持83岁闻玉梅院士书展签售新书
日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彭裕文任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生陈勤奋任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医学与人文交响曲》在上海书展上首发,83岁的老院士闻玉梅亲临现场为读者签售。作为闻玉梅院士的“铁杆粉丝”,63岁的开能环保董事长瞿建国当天也亲自排队购书,成为现场年龄最大的一位读者。83岁的闻玉梅院士:医学和人文密不可分据了解,《医学与人文交响
专访复旦王永明教授:基因编辑技术——未来的“重病杀手”
自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技术的问世以来,它就接受了无数人的改造和验证,事实证明它是一个非常强有力而且仍有相当大潜力的工具,它的发现让基因治疗的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生物谷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国家青年**”王永明教授为我们介绍基因编辑技术的目前发展情况和未来应用前景。王永明教授从2010-2013年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13年9月回国组建实验室,所以较早地开展了技
疟疾快速诊断测试存矫枉过正之嫌
事实证明,对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挑战的简单修正并不是那么简单。本世纪初,研究人员开发了针对重要的儿童杀手——疟疾的快速诊断测试(RDT)。这种方法像家用验孕工具一样简单,只需要手指上的一滴血便可检测疟原虫。RDT使非洲和亚洲偏远乡村的卫生工作人员得以准确并且几乎马上诊断疟疾,从而减少其过度使用新一代“神丹妙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的可能性。ACT面临着出现耐药性的危险。2
Cell: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艳丽/章新政课题组从结构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机制
图片来自Cell期刊。2017年7月28日/生物谷BIOON/---CRISPR/Cas系统是目前发现存在于大多数细菌与所有的古菌中的一种免疫系统,被用来识别和摧毁抗噬菌体和其他病原体入侵的防御系统。在CRISPR/Cas系统中,CRISPR是规律间隔性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简称,涉
冻存技术助力细胞治疗行业发展,原能细胞受邀参与行业规范制订
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现场随着接踵而来的政策利好,细胞治疗又一次命中科学界,医学界以及疾病患者的关注焦点。7月8日上午,由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一片殷殷期盼中于广州正式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把控细胞质量,推动行业规范”,由王福生院士、付小兵院士
PLOS Genetics:复旦大学王陈继研究组发现前列腺癌线粒体分裂调控新机制
2017年4月27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PLOS GENEtics》发表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陈继青年副研究员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成果揭示了前列腺癌中SPOP基因突变促进肿瘤的部分潜在分子机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金晓锋博士和王洁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王陈继青年副研究员和余龙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线粒体是细胞主要的能量形成所在。线粒体的融合(fusion)与分裂(fission
基因编辑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专访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永明研究员
编者按: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强力推动了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大跨步的前进。 可以预期首先在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单基因疾病的治疗方面,会迅速取得突破。为此,生物谷在即将召开2017 第四届基因编辑与临床应用研讨会之际专访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永明研究员。生物谷:王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参加生物谷主办的2017基因编辑与临床应用研讨会, 并接受生物谷的专访。您主要从事基因编辑技术
闻玉梅院士:用心育人、用心科研
与83岁的闻玉梅院士对话,她的智慧、随和、雅致,不时流淌出来。作为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与研究,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闻玉梅最看重的是自己对学生的引领和影响。“用心育人、用心科研,我希望通过身体力行
王鹏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论文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 生物学的发展已经全面进入到一个多组学时代。 包括基因组,转录组, 蛋白质组及代谢组学, 都是系统生物学的组成部分。目前,多组学技术已经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