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造生命”里程碑式重大突破 我国科学家“创造”世界首例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把酿酒酵母细胞里原本天然的16条染色体,人工融合成单条染色体,且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既改变了染色体的结构,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蜕变出一个全新细胞。该成果于北京时间8月2日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这项工作完全由中
在哺乳动物胚胎的首次细胞分裂期间,两个纺锤体让亲本染色体一直保持分开
2018年7月17日/生物谷BIOON/---人们长期以来认为,在胚胎的第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一个纺锤体负责将胚胎内的染色体分离到两个细胞中。如今,来自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EMBL)的研究人员证实实际上存在两个纺锤体:一个纺锤体分离一组父本染色体,另一个纺锤体分离一组母本染色体,这意味着来自亲本的遗传信息在第一次细胞分裂过程中一直都是分开的。这些研究结果注定要改变生物教科书。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
Cell:发现蛋白SMCHD1是X染色体失活所必需的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总医院(MGH)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一种结构蛋白在沉默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中的重要作用,这种沉默阻止了同一个基因的两个拷贝在携带着两条X染色体的雌性哺乳动物中表达。这些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被称作SMCHD1的结构蛋白是以一种阻断基因表达的方式对这条失活X染色体进行加工所必需的。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6月7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
Cell:开发出SPRITE技术,可确定细胞核中不同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每个人的每个细胞深处似乎隐藏着类似魔术的东西:六英尺的DNA被包装到比一根人类头发的宽度小50倍的一个微小空间中。就像一根细长的意大利细面条一样,整个人体的DNA蓝图发生折叠、扭曲和压缩而刚好被放入到每个细胞的细胞核中。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展示了细胞如何以一种更聪明的方式组装着这个看似庞大的基因组以至于它们能够方便地
Cellectis开发的「一体化」CAR结构 有望再度革新细胞治疗
当Arie Belldegrun和David Chang全面接手辉瑞(Pfizer)所有的现成(off the shelf)CAR-T疗法研发管线时,他们强调了与Cellectis的合作项目,可能会使Allogene Therapeutics走上商业化的道路。令人振奋的是,两个月后,Cellectis紧接着又开发了一种更安全的下一代嵌合抗原受体(CAR)构建体,现已定位于临床应用。这种新型CAR-
小麦醇溶蛋白染色体位点结构与功能研究以及育种应用价值分析获进展
醇溶蛋白及其同源物广泛存在于禾本科植物种子中,是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籽粒加工与营养品质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在六倍体普通小麦,醇溶蛋白基因以多拷贝方式存在于六个复杂的染色体位点(Gli-A1, B1, D1, A2, B2 & D2),其积累量一般占籽粒总蛋白含量的40-50%,对面筋、面团的功能以及各类终用途品质(如面包加工品质)的优劣有重要影响。传统遗传学研究表明醇溶蛋白可能在平衡面团
Oncogene:开发出肿瘤样的3D球状体结构 有望帮助寻找新型抗癌药物
2018年5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癌症是一种由基因突变所驱动的疾病,随着研究人员对越来越多的基因及其所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研究,他们也发现了多种“聪明的”药物来靶向作用这些基因,当然了,研究人员的最终目的就是开发特殊疗法来阻断癌细胞增殖,从而阻断肿瘤的失控生长和扩散。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Oncoge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
Nat Genet:科学家在Y染色体上鉴别出能抵御白血病的保护性基因
2018年5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Genetic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在男性Y染色体上发现了特殊的白血病保护性基因,这种Y染色体基因或能保护个体有效抵御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和其它类型的癌症。图片来源:medicalxpress.com文章中研究人员调查了这种名为UTX的X染色体基因如何促进个体患急性髓性白血病
两篇Nature首次重建出染色质重塑蛋白-核小体的三维结构
2018年4月27日/生物谷BIOON/---高等生物的基因组DNA被紧凑地包裹在细胞的细胞核中。DNA紧密地缠绕在大量的被称作核小体的组蛋白线轴上。比如,人细胞以这种方式容纳长约两米的DNA。然而,基因必须不断经过转录过程形成信使RNA(mRNA)来指导蛋白合成。此外,整个DNA在细胞分裂之前必须完成复制,而且DNA损伤也需要加以修复。因此,细胞必须有方法积极授予对它的基因组的访问权限。这正是染
胚胎绒毛染色体检测在自然流产人群普及的必要性
摘要:在人类妊娠时,自然流产的发生率为10-15%。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建议自然流产的夫妇进行流产绒毛组织的染色体分析,该分析可帮助明确流产是否由胚胎染色体异常造成的,并且还可根据胚胎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倒推到父母的染色体问题,为评估下一次流产风险,明确进一步的治疗方案给出依据。并且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流产孕妇紧张焦虑的情绪,有助于下一次的备孕。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