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真菌基因组揭示了水稻感染的遗传基础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报告了使水稻患假黑粉病(稻曲病)的一种真菌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这项研究识别出了在这种真菌的致病潜力中可能起一定作用的基因,让我们对有可能作为疾病控制目标的感染机制有所认识。
Plant Physiol:储成才等激素调控水稻冠根发育研究获进展
细胞分裂素是植物中五大激素之一,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5年日本科学家首先发现了许多高产水稻品种中一个编码细胞分裂素氧化酶/脱氢酶基因OsCKX2的突变,造成细胞分裂素在花序分生组织中的特异性累积,导致大穗的表型,最终导致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明年到期 商业化前景不明
“证书明年就到期了,相关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出台,再申请有什么意思。”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启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目前该校两个获得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的品种依然没有获得品种审定、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商业化种植遥遥无期。
袁隆平:力争杂交稻3年亩产破千公斤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3月2日晚在两会驻地接受记者专访时,报出自己杂交稻“3年亩产破千公斤”的设想。 他告诉记者:去年亩产已经达到926.6公斤,希望今年达到940公斤至950公斤,明年970公斤至980公斤,再有一年,力争达到1000公斤。从科学上讲,杂交水稻还是有这个潜力的。 “安徽省六安市很重视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已经选定3个百亩千斤攻关片。
杂交玉米百年史
1911年,美国遗传学家沙尔提出玉米的杂交理论“显性假说”:显性基因表达优良性状,隐性基因表达不良性状,在杂交后代,显性基因遮盖了隐性基因,使优良性状尽可能表达,不良性状不得表达,所以具有生长优势。理论指导实践,杂交玉米已有百年历史。 杂交玉米的种子只能种一代,那么推广杂交玉米就需要年年大量制种。用两个自交系杂交制成的种子叫单交种。
刘斌美破解水稻秸秆还田难题
脆秆突变体与对照的单株照片 11月10日,晚秋微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南岗实验基地,离子束诱变的脆秆水稻秸秆还田试验正在进行中,一大片水稻的秸秆在收割机身后“粉身碎骨”,地面上只留下一排排稻茬。参加试验的科研人员相互祝贺成功,围观的农民高兴地说:真得可以不用烧秸秆了! 作物秸秆还田可以让有效营养元素返回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是农业部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之一。
新型高蛋白水稻15天不浇水能存活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印度班加罗尔农业科学大学培育出了一种新型水稻,这种水稻蛋白质含量高,生长发育过程中仅需要少量的水分,而且整个种植周期中甲烷排放量非常少。 这种水稻不属于转基因作物,需水量不到普通水稻的40%,每周只需浇一次水,干旱条件下可允许长达15天不浇水。
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项目启动
由中国农科院、国际水稻所和华大基因研究院协作开展的“全球3000份水稻核心种质资源重测序重大科研项目”15日在深圳启动,将在2012年年内完成并向全球发布。 这一项目的启动意味着水稻全基因分子育种全面展开。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瑞格勒表示,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表明中国对进一步促进世界粮食安全和所需设施的大力支持,研究成果将会使全世界水稻种植者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