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寿命新纪录:郝楠团队通过合成“基因震荡器”延长细胞寿命,实现高效抗衰
研究团队选择了酿酒酵母细胞作为人类细胞衰老的模型,他们开发并使用了微流控技术和延时显微镜来追踪细胞生命周期中的衰老过程。结果显示,与正常衰老的对照酵母细胞相比,设置了“基因振荡器”的酵母细胞的寿命增加
胆汁淤积中的线粒体代谢可以显著改善肝脏功能
慢性肝病是一种主要的肝脏疾病,伴有代谢综合征,包括简单的肝脏脂肪堆积,导致更严重的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在某些情况下,还包括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全球首创的癌症免疫疗法,新晋诺奖团队发布首个化学改造抗体临床数据
Palleon 公司由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生物正交化学开创者 Carolyn Bertozzi 教授创立,Palleon 公司的EAGLE(酶-抗体聚糖配体编辑)平台正是基于 Carolyn
PNAS:复旦大学刘铁民/孔星星合作揭示骨骼肌PARP1通过AMPK调控线粒体稳态,延长寿命的新机制
人类衰老的生物学基础仍然是最大的未解科学问题之一。衰老是一个以细胞功能逐渐退化为标志的复杂过程,受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影响。线粒体作为细胞的主要能量枢纽,是高度动态的细胞器,越来越多的证据
南昌大学祝新根团队揭示了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抗血管生成治疗新机制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由于其不良的临床结果和未经治疗的中位总生存期(OS)短(约为7个月),构成了一个难以克服的挑战。
2023Q1全球创新药投融资盘点:小分子最热,CGT疗法、抗体药物旗鼓相当
2023年第一季度(2023Q1)全球聚焦新疗法/新技术的融资事件(含IPO)超310起,累计融资金额超101亿美元。从月份来看,1月106起,2月98起,3月112起。
研究揭示小分子促进线粒体融合并修补线粒体损伤的新机制
粉花绣线菊复合群包含七个变种,为我国特有。在早期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基础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团队开展了其特征性二萜及二萜生物碱的生物功能挖掘,相继揭示了部分化学成分可促进线粒体融合
科学家发现,接种疫苗前后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疫苗抗体反应降低,抗体滴度与接种后2个月相似
近日,来自法国里昂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Karine Spiegel团队,通过荟萃分析研究了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与睡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睡眠不足会影响疫苗接种后的抗体反应。如果接种前后几天睡眠时间
Nature:科学家发现癌细胞中线粒体发挥功能的关键信息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PET)与电子显微镜相结合,在遗传工程化修饰的小鼠机体的肺部肿瘤中产生了线粒体网络的三维超分辨率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