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揭示细菌效应蛋白拮抗宿主抗细菌的分子机理和细胞选择的通用机制

 真核细胞的经典自噬是细胞在营养缺陷时实现胞内物质循环再利用的重要信号通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自噬通路也可以选择性地感知并抵御入侵的病原细菌,这一过程也被叫作抗细菌自噬或者异源自噬(Xenophagy)。2019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教授邵峰团队首次揭示了异源自噬的分子机制。细菌入侵宿主细胞后,细菌所在内吞泡上的V-ATPase感受到细菌感染引起

2022-02-28

PNAS:揭示选择从表观遗传水平调控炎症的新机制

细胞自噬(Autophagy)是真核生物细胞内一种高度保守的蛋白质降解和回收利用途径,其不仅能够形成自噬小体,广泛地降解细胞内有害的蛋白聚集物、老化的细胞器和侵染机体的病原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货物受体介导的选择性自噬,特异性识别和降解免疫细胞的关键调控蛋白,从细胞信号通路的水平上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和I型干扰素的释放,并影响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和应答。崔隽教授团

2022-02-26

肝细胞源外体miR-27A通过抑制PINK1介导的线粒体激活MAFLD中的肝星状细胞

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中,外泌体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肝细胞(HCs)和肝星状细胞(HSCs)之间的串扰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2021-12-30

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 USP11通过去泛素化Beclin 1调节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依赖铁死亡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是一种可导致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的严重创伤。铁死亡是一种新的调节性细胞死亡形式,其特征是铁依赖的过氧化脂质堆积。铁死亡在多种疾病中已有研究,但其在SCIRI中的确切功能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2021-12-27

Redox Biology:通过调节线粒体减轻PM2.5诱导血管疾病

短期PM2.5暴露与血管重塑和僵硬有关。

2021-08-31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隽课题组揭示选择通过降解TBK1维持免疫平衡的新机制

固有免疫是宿主防御入侵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感染病毒后,机体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毒的DNA或RNA,从而快速启动固有免疫和抗病毒反应,抑制病毒的复制,进而有效清除入侵的病毒。在感知危险信号后,调控细胞抗病毒免疫的关键激酶TBK1(TANK-binding kinase 1)被激活,并进一步磷酸化转录因子IRF3,使其入核,诱导下游干扰素的产生。TB

2021-07-25

中国科学家揭示肥胖心肌病线粒体调控新机制

 肥胖已成为全世界范围的流行病。肥胖的发病率不断增长,并且被认为是癌症等慢性病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肥胖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特别是冠心病、心衰和房颤。肥胖也与心肌肥厚、心室功能障碍和舒张顺应性降低的发生发展有关。目前针对肥胖性心肌病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寻找有针对性的防治靶点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线粒体自噬蛋白FUNDC

2020-10-16

线粒体研究获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健康与医学技术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中心戴海明团队在线粒体自噬研究领域取得进展,揭示线粒体自噬受体Bcl-rambo与LC3/GABARAP家族蛋白的选择性结合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Selective binding of mitophagy receptor protein Bcl-rambo to LC3/ GAB

2020-08-29

PGT-A试剂盒作为Ⅲ类医疗器械首次纳入国家强制性医药行业标准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告,2020年8月1日起,7项IVD相关行业标准将实施(2019年第60号)。2020年10月1日起,7项IVD相关行业标准将实施(2019年第84号)。PGT-A试剂盒被纳入强制性医药行业标准国家药监局发文,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强制性行业标准管理近日,国家药监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0-07-20

分子伴侣介导的调节胚胎干细胞的多能,有望开发新的再生疗法

2020年7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胚胎干细胞中称为CMA(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的自噬过程可能作为修复或再生受损细胞和器官的新型治疗靶点。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7月24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hap

2020-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