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CNS及其子刊报道癌症相关蛋白质研究进展
2019年5月15日讯 /生物谷BIOON /——蛋白质在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正所谓致癌也蛋白,抑癌也蛋白。为了了解这些癌症相关蛋白质的研究现状,小编在本文中总结了近期CNS及其子刊上关于癌症相关蛋白质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大家一起学习进步!【1】Nature:揭示NNMT是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的主代谢调节蛋白DOI: 10.1038/s41586-019-1173-8在一
《发育细胞》报道异位的微管会引起多倍体细胞的试图分裂
近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José Carlos Pastor-Pareja课题组在《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期刊上发表了题为“血影斑蛋白Shot在果蝇多倍体细胞中维持核周微管网络” (Spectraplakin Shot maintains perinuclear microtubule organization in Drosophila polyploid cells)
陆道培医学团队于国际学术期刊报道白血病新融合基因
陆道培医学团队利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鉴定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中一种特殊形式的 NPM1-RARG-NPM1 基因融合,论文于4月18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论文于4月18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陆道培医学团队利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鉴定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中一种特殊形式的 NPM1-RARG-NPM1 基
央视报道:重大突破!全球首个利用干细胞技术3D打印的“人工心脏”问世!
来源:央视CCTV 科技日报科技日报特拉维夫4月16日电 (记者毛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人员15日宣布,他们利用患者细胞和生物材料,首次成功设计和打印出充满细胞、血管并有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而此前打印出的心脏结构,只是无血管的简单组织。在以色列,心脏病是排在癌症之后的第二大杀手。通常,心脏移植手术是针对心力衰竭晚期患者仅有的疗法。美国需心脏移植的患者等候期可达6个月或更长。在以色列和美国,不
清华李梢课题组封面报道炎癌转化网络协同效应,阐释中药协同干预机制
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逐年升高趋势,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均是我国五大常见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肿瘤前列。从生物分子网络角度来认识炎癌转化和肿瘤发生的内在机理,有助于克服以往单靶标研究模式的局限,从一个系统的角度进行肿瘤的精准预防,促进肿瘤“治未病”。然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构建炎癌转化的生物分子网络,进而以网络为靶标实施有效干预、导向药物发现?这一问题也是复杂疾病防治的共性
《Nature》报道T细胞功能调控的关键转录因子
T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们在病菌感染中被功能活化, 参与宿主防御, 但是遇到自身抗原或者在慢性感染和肿瘤微环境中, 它们会发生命运改变, 进入功能失能命运, 但是调控T细胞功能失能的分子机制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及表观组学手段,发现功能缺陷的T细胞 [Dysfunctional T cell], 包括免疫耐受T细胞 [Tolerant T cell] 和慢性感染和肿瘤微环境导
《Nature》报道树突细胞调控抗肿瘤免疫应答新型机制
免疫治疗是对抗肿瘤的前沿阵地,其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引发针对肿瘤抗原的自发性T细胞反应。但是,许多病人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肿瘤抗原,难以引发持续性的T细胞应答并清除肿瘤。研究免疫系统识别肿瘤抗原的分子机制有望发现新型药物靶点,提高免疫治疗效果。m6A修饰是mRNA上丰度最高的修饰类型,负责对mRNA分子进行转录后调控。m6A修饰通过其结合蛋白YTHDF1影响下游基因的翻译效率。m6A修饰的异常调控会
Genome Biology :报道CRISPR混合文库筛选新方法
2019年1月25日,魏文胜课题组在Genome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Guide RNAs with embedded barcodes boost CRISPR-pooled screens”的研究论文。CRISPR/Cas9系统作为强大的基因组编辑工具被广泛运用于基因的功能性筛选研究。魏文胜课题组在2014至 2018年先后实现了针对蛋白质编码基因和长链非编码RNA的高通量功能性
清华大学李雪明课题组在《细胞研究》发表论文报道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的结构
2019年1月15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雪明研究组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在线发表题为《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结构》“Architecture of type VI secretion system membrane core complex”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细菌VI型分泌系统膜上核心复合物的近原子分辨率的结构,揭示了其组装新形式。革兰氏阴性菌通过一系列不
施一公研究组在《自然》《科学》分别报道人体γ-分泌酶与重要底物Notch和APP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
2018年12月31日和2019年1月10日,施一公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花开两朵,分别于《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报道了《人源γ-分泌酶识别底物Notch的结构机制》(Structural basis of Notch recognition by human γ-secretase)以及《人源γ-分泌酶底物淀粉样前体蛋白的识别》(Recognition of amylo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