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贝勒医学院吴琦团队报道肥胖与焦虑症抑郁症共发生的新型神经环路调控机制及靶向联合治疗方案
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肥胖症患者经常同时罹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近日,美国贝勒医学院吴琦团队与合作人员在自然·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顶级神经科学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论文为这种关联提供新的突破性见解。他们成功发现并阐述了针对摄食行为和精神状态双向调控的新型神经环路机制及靶向联合用药方案。
Mol Cell:报道TFp300共凝聚调控基因转录爆发动力学
p300和它的同源基因CREB-binding protein(CBP)是转录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转录共激活因子【1】。p300/CBP的突变或者染色体易位会引起基因表达紊乱和疾病的发生【2】。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p300/CBP至少通过两种方式来调控基因转录【3】。一方面,p300/CBP可以作为桥梁/支架来调控转录因子(TF)
Nature子刊报道新型工程T细胞,“击退”上皮癌疗效显著
基因工程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策略,已用于部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并可能对更多的恶性肿瘤具有疗效。但是,关于工程化T细胞治疗在上皮癌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效应的研究较少。与人乳头瘤病毒(HPV)相关的恶性肿瘤是典型的上皮癌,包括宫颈癌、口咽癌、肛门癌、外阴癌、阴道癌和阴茎癌。它们均表达HPV E7抗原,有助于恶性转化和癌细胞
《柳叶刀》发文报道中国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课题组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边佳明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了中国最大规模1.7亿张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我国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率达标,但用药指征仍需规范。《柳叶刀-感染病学》1月28日在线发表了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为我国未来进一步开展抗菌药物管理计划、制定促进门诊合理用药措施提供了参考。
研究报道安徽华龙洞古人类股骨形态
《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邢松等关于安徽华龙洞古人类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华龙洞古人类的肢骨形态。华龙洞位于安徽省东至县,长江以南约10公里。自201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报道人源DUOX1复合体的高分辨率结构
ROS(活性氧)是化学反应活性很高,并且以氧元素为主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等,它们参与众多生物学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1]。在生物体内,有很多氧化还原反应可以作为副产物产生ROS,比如线粒体呼吸链和P450氧化还原酶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专门产生ROS的酶即NADPH氧化酶(NOX
研究报道IFT蛋白复合物与马达蛋白互作的机制
纤毛是一种突出于细胞表面的细胞器,主要由纤毛膜及其包裹的细胞微管所组成。其非常保守, 在从单细胞生物到人类中都广泛存在。纤毛可分为运动纤毛和不动纤毛。运动纤毛通过摆动来调控细胞的运动,比如纤毛虫的运动。不动纤毛主要参与信号传导,通过纤毛膜上的离子通道或受体感知外界的信号,如物理信号(如液流产生的机械力),化学信号(如气味分子)和生物信
研究报道NALCN-FAM155A亚通道复合体的高分辨结构
2020年12月3日,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分子医学所陈雷研究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报道了哺乳动物NALCN-FAM155A亚通道复合体的高分辨结构。本项研究使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来探究NALCN的工作机制。由于NALCN-FAM155-UNC79-UNC80四元复合体不够稳定,作者在此聚焦于较稳定的NALCN-FAM
研究报道人源DNA复制起始复合物ORC的冷冻电镜结构
2020年11月2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宁研究组在Cell Discovery杂志发表题为“Structural insight into the assembly and conformational activation of human 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的研究论文,报道了人源DNA复制起始复合物O
梁晗课题组报道大规模肿瘤药物蛋白扰动效应筛选数据集
对由进化所规定的种群、个体及细胞层级的基因型(genotype)与表现型(phenotype)之间的关联的解析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就方法论而言,基因扰动实验(perturbation)和基因型——表现型特征统计分析是两条具有统治地位的路径,它们能够分别揭示出具有因果关系的(causal)或者具有相关性的(correlative)调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