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lants:研究揭示植物幼年期跨代重置的稳健机制
多细胞生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普遍经历发育阶段的时相转变,其中,幼年期阶段的存在对于避免与成年个体进行生殖竞争,或为繁殖后代积累足够的物质和能量均具有关键意义。与动物不同,植物的生殖细胞或合子均源自成年期体细胞,因此在植物的世代交替中必须经历幼年期的重置过程,而具体的分子机制目前尚未得到充分解析。此前研究发现,植物中microRNA156(miR15
Adv Nutrit:基于植物的Ω-3脂肪酸或能增强机体的心脏健康并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来自西班牙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Ω-3脂肪酸的主要基于植物的版本—α-亚麻酸(ALA)或有益于机体心脏健康并能降低那些并不摄入海产品的人机体患心脏病的风险。
Cell子刊:邱菊组合作发现Setd2对3型天然淋巴细胞和肠道免疫的调控作用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邱菊研究组合作的题为" Setd2 determines distinct properties of intestinal ILC3 subsets to regulate intestinal immunity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探索了Setd
Plant Communications:北大生命学院秦跟基课题组揭示植物绿色花瓣形成的奥秘
自然界中黄色、粉色、红色和紫色等颜色的花瓣很常见,而绿色花瓣却很罕见。对于虫媒花来说,抑制绿色花瓣的形成能更好地将花瓣与绿色的叶片区分开来,有利于昆虫识别花的位置以更好地帮助植物传粉。但作为观赏花卉,绿色花卉却显得高雅珍贵。目前花卉市场上绿色花卉品种并不多,只有少数几种花卉如菊花、玫瑰、康乃馨有绿色花瓣的栽培品种,这些绿色花卉品种因为珍稀而更有商业价值。因此
Nat Commun:科学家揭秘水豚肠道微生物降解植物多糖的酶机制
草食动物消化道内的共生微生物群是解聚木质纤维素酶的主要来源。水豚是现存最大的啮齿动物,通常生活于潘塔纳尔湿地和亚马逊盆地,由于其饮食以禾草和水生植物为基础,也被称为“草之王”。它们可以通过微生物共生机制有效地解聚和利用木质纤维素生物量。近日,发表在Nat Commun上的一篇题为“Gut microbiome of the largest living ro
Science Advances:解析植物维管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祖华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科研论文,揭示了一种之前未被发现的维管束特异的免疫机制,为研究植物维管束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免疫通路,也为提高作物对维管束病原菌的抗病性提供了潜在新途径。由于维管束抗性研究的困难,通常由细菌或真菌专化侵染植物的维管系统从而影响
Science:“相爱相杀”——天然化学合成家如何同昆虫博弈
不同于动物,植物在面临天敌威胁时,无法主动逃跑来规避危害,因此,在漫长的自然驯化选择中,植物开发出了一套专属的抵御“敌人”的手段—产生次生代谢物,不同类别的化合物能排斥不同种昆虫/吸引昆虫天敌靠近,从而使自身免于大规模昆虫造成的伤害,这也使得植物被人们誉为“天然的化学合成家”。这其中,植物释放的用来趋避非寄主昆虫的化学分子却一直没有被
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应答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口蹄疫与新发病流行病学创新团队在非洲猪瘟病毒免疫逃逸及致病机制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鉴定了非洲猪瘟病毒新的免疫抑制基因MGF360-9L,证实了MGF360-9L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系统解释了该基因拮抗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Bio》。该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病
天然产物靶向肿瘤坏死因子抑制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生长
结直肠癌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疾病,是男性和女性新发癌症病例的第三大常见原因,也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结直肠癌的病理生理学非常复杂,其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过程。
Molecular Ecology:揭示蕨类植物孢子强扩散能力下生态适应塑造的遗传分化格局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基因流常常扮演着消除特征性变异、维持遗传同质性,进而阻碍群体遗传分化的角色。以往研究认为,在具有高强度扩散潜力的类群中,遗传分化通常难以形成和维持。然而,近年来不少研究表明,扩散能力强的类群也可以形成显着的群体遗传结构,但这种“扩散-基因流”悖论的形成机制尚不清楚。蕨类植物在维管植物中占据着重要的演化地位,具有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