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白垩世鸟类化石显示鸟类牙齿退化模式的多样性
11月12日,英国《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邹晶梅、周爽、周忠和有关基干今鸟型类演化的工作,揭示了牙齿退化在原始鸟类中的多样性,甚至在姐妹群支系中呈现截然不同的模式。今鸟型类(Ornithuromorpha)是中生代鸟类的一大类群,所有现代鸟类都是从中演化而来的,其最早的化石记录追溯到
科学家成功从190万年前巨猿化石中提取到遗传物质
伦敦时间11月1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中国与丹麦科学家在距今190万年的巨猿化石中成功提取到遗传物质,揭示了早已绝灭的巨猿的起源和演化过程。论文共同作者、广西民族博物馆博士廖卫介绍,遗传物质是从一枚巨猿牙齿化石里提取的,这枚牙齿化石出自广西田东县的一个山洞。据介绍,巨猿是目前已知的生活在地球上体型最大的一种灵长类动物。现已发现的巨猿化石可追溯
智利猴化石揭示人脑高速演化趋势
中美两国科研团队对一块2000万年前的智利猴头骨化石进行分析发现,不同支系的类人猿大脑“按部就班地”演化,只有人类支系的脑演化具有跳跃性。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人类增大的大脑并非是演化中缓慢积累的结果,而是自700万年前与大型猿类分开演化以来,按照不同于其他类人猿的演化模式高速发展的结果。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美国同行合作完成。该研究所研究员倪喜军对新华社记
利用木质纤维素平台化合物制备可再生JP-10燃料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宁、中科院院士张涛团队,开发了两条通过木质纤维素平台化合物——糠醇制备可再生JP-10高密度燃料的新路线。相关工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合成可再生航空燃料是国际生物质催化炼制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已有的木质纤维素航空煤油报道主要集中在合成普通航空煤油。JP-10燃料(
犬类生殖器传染性肿瘤活化石基因组揭示从郊狼到北美土著家犬的古老渐渗
犬类生殖器传染性肿瘤(CTVT)是一种可以在犬科动物中传染生存的肿瘤,作为最初患瘤个体(CTVTfounder)的活化石,其基因组记录了一只古代犬科动物的遗传信息。近10年来,科学家们反复讨论了CTVT的起源和肿瘤进化过程。目前,通过对全球范围的现代家犬和部分古代家犬化石的全基因组测序,CTVT的起源范围已由最初的狼或古老犬种,缩小至与北美洲土着家犬有关的群体。过去研究CTVT基因组的方法存在一定
木质纤维素高密度航空生物燃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员李宁、中科院院士张涛团队,与大连化物所生物能源研究部研究员路芳团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吉军团队合作,在长期从事生物质转化研究基础上,首次报道了将纤维素两步法转化为高密度液体燃料。相关工作发表在《焦耳》(Joule)上。木质纤维素作为一种可再生碳资源,将其转化为运输用液体燃料对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和我国的二氧化碳减排均非常重要。在该工作中
带羽毛恐龙化石研究揭示鸟类羽毛分子演化过程
侏罗纪近鸟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羽毛的恐龙之一,过去对其功能形态学的分析指示其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但是由于缺乏直接的化石证据,因此对其飞行能力的推测一直存在争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泮燕红等完成的题为《羽毛分子演化的化石直接证据》的研究成果,于近期在线刊登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为探讨早期羽毛的演化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该研究显示,以近鸟龙为代表的带毛恐龙虽然可能具
“微生物转化生物质油气燃料的能质传递强化机理”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 2016年立项项目“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的主要研究工作中,微藻固碳过程的CO2多相传递机理和强化方法是该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此项研究内容的支撑下,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程军教授研发提出的“微生物转化生物质制油气燃料的能质传递强化机理”于2018年4月11日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该成果针对微藻转化CO2制油
研究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门类之一,蓝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早期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逐渐演化到有氧状态,从而推动了其他
氧化石墨烯基磁共振纳米诊疗剂研究取得进展
在磁场的作用下,一些具有磁性的原子能够产生不同的能级,如果外加一个能量(即射频磁场),且这个能量恰能等于相邻2个能级能量差,则原子吸收能量产生跃迁(即产生共振),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能级跃迁能量的数量级为射频磁场的范围。核磁共振可以简单的说为研究物质对射频磁场能量的吸收情况。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