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化石揭示中生代声学景观的演化
声音交流是动物最重要的通讯方式之一,对动物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声音交流通常被用于求偶、交配、捕食和躲避天敌等行为,这构成了现代生态系统中纷繁复杂的声学景观的一部分。由于声学景观无法直接保存在化石记录
单籽豆化石揭示古近纪的西藏是北半球区系交流枢纽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研究组长期在青藏高原中部开展古植物研究工作,近年来在伦坡拉盆地上始新统牛堡组发现一个新的植物群——雄梅植物群。
Science:揭示甲烷氧化细菌如何将甲烷转化为燃料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甲烷氧化细菌用来催化这种复杂反应的酶,发现了驱动这一过程的关键结构。他们的发现最终可能导致人们开发出将甲烷气体转化为甲醇的人造生物催化剂。
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原位监测技术研究获进展
人工湿地系统中自上而下的氧化还原电位梯度,具备了形成电池的阴、阳极电势差的天然条件;而颗粒导电电极填料则加速了微生物燃料电池与人工湿地的有机融合。运用在垂向不同位置处嵌入电极形成的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CW-MFC)技术,可在强化污水净化的同时利用电化学活性菌(EAB)的胞外电子传递过程实现电子的捕获以及传输电压和电流等电信号,使
氧化石墨烯让亚洲玉米螟“变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亚洲玉米螟取食含有氧化石墨烯的饲料后体型“变胖”,并在蛋白及转录组水平上揭示促进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寿命缩短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上。氧化石墨烯已经在医学、环境、能源等
研究发现东亚30万年前具有现代人面部特征的人类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和吴秀杰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300 ka hominin facial bo
研究人员在中国首次发现混翅鲎化石
板足鲎(hòu)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海蝎。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在志留纪达到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板足鲎以其独特的外形而备受关注,是志留纪(距今约4.3亿年)的“明星动物”。加之其生态多样性高,在海洋、淡水、陆地等生态环境中均占有一席之地,是了解古生代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媒介。
Science:将银纳米颗粒整入到希瓦氏菌中,可以显著提高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流和功率
研究人员在由一种氧化石墨烯组成的电极上添加了银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释放出银离子,这些细菌利用它们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将释放出的银离子还原为银纳米颗粒,然后使之整合到它们的细胞中。一旦进入这些细菌体内,银纳米颗粒就像微型传输线一样,捕捉它们产生的更多电子。
科研团队发现34.2亿年前的海底微生物化石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领导的,南非、法国、美国等多国参与的国际团队在南非东北部的巴伯顿绿石带,发现了保存完好的34.2亿年前海底热液系统中的甲烷循环微生物化石,该发现拓展了对早期地球上潜在宜居环境的认识。该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科研团队首先对来自古老海底的石英矿床样本进行了初步检查,发现其精细的丝状结构可能是已经石化的微生物碎片。
酶生物燃料电池的开关元件研究取得进展
酶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氧化还原酶类,可将储存在糖类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酶生物燃料电池使用对环境无害的生物燃料和生物催化剂,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目前已有酶生物燃料电池为植入型、穿戴型电子设备,以及自供电型生物传感器供电的报道。但是酶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过程是即时的、不可控制的,除非底物耗尽或者断开电路,否则产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