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根瘤共生机制研究获进展

  农业绿色革命以来,氮肥主要来自化学生产,而自然界存在天然的生物固氮系统——土壤中的固氮菌。豆科植物大多可与固氮根瘤菌建立共生关系,形成高效的“固氮工厂”——根瘤。根瘤含有大量的固氮工具——类菌体。类菌体内的固氮酶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植物可利用的氨,同时植物可提供根瘤菌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实现互惠互利。然而,固氮反应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

2021-10-29

细胞外囊泡对真菌生物膜发育的协调作用

真菌病原体白色念珠菌可以形成生物膜,保护它免受药物和免疫系统的伤害。生物膜细胞释放细胞外囊泡(EVs),促进细胞外基质形成和抗真菌药物耐药性。

2021-11-12

研究揭示棉菌共生提高棉花耐盐性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开展了棉花与真菌共生对棉花耐盐性影响的相关研究,发现棉花可与大丽轮枝菌建立共生关系形成共生体,共生体在盐胁迫下能产生更多的抗氧化酶,且共生代谢物肌醇半乳糖可转化为棉子糖清除自由基,参与植物渗透调节,从而提高棉花耐盐性,该研究为棉花耐盐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农

2021-10-28

研究发现tRNA衍生的小RNA在植物抗真菌防卫反应中的功能

 转运RNA(tRNA)是一种由76-90个核苷酸(nt)组成的RNA分子,它的经典功能是在蛋白质翻译过程中负责将mRNA序列转译为氨基酸序列。tRNA具有三叶草形的二级结构,这种结构由氨基酸接受茎、D(二氢尿苷酸)茎环、反密码子茎环和TψC茎环(ψ代表假尿苷酸)组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在人和动植物中,tRNAs可被切割加工,产生多种小RNAs。当

2021-10-27

Cell: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控制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A Phosphate Starvation Response (PHR)-centered network regulates mycorrhizal symbiosis为题,作为封面论文于10月12日发表在《细胞》上。磷元素是植

2021-10-13

Cell Host & Microbe:共生糖细菌通过宿主细菌调节抑制小鼠牙龈炎症和骨丢失

糖细菌(TM7)是寄生在宿主细菌表面的专性附生生物,在牙周炎和其他炎症疾病中与益生菌密切相关,表明它们是假定的病原体。

2021-10-25

MOL CANCER:揭秘MF(蕈样真菌病)疾病进展的分子生物标志物

近段时间,Katharina Rindler教授及其团队开展了MF(蕈样真菌病)相关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MF患者长期存在的斑块,并将其与同一患者近期出现的斑块或肿瘤进行比较,以克服个体间的差异,以了解在MF疾病转变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改变情况。

2021-10-27

Clin Cancer Res:来自喜马拉雅山真菌中的化疗药物NUC-7738或能有效克服癌症的耐受性机制!

来自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来自一种喜马拉雅真菌山的化疗药物NUC-7738杀死癌细胞的效力要比其母体化合物高40倍。

2021-10-15

共生微生物来源的醋酸盐通过小鼠肝脏 FFAR2 信号抑制 NAFLD/NASH 的发展

非酒精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与 NAFLD/NASH 的发展有关,但是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

2021-09-29

Cancer letter:抗真菌纳他霉素具有作为肝癌治疗的抗癌药物的潜力。

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致命的癌症之一,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作者发现抗真菌纳他霉素(Natamycin, NAT)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在体内和体外均具有抗肿瘤活性

2021-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