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师院:从水稻中克隆出提高水稻抗旱抗盐能力的基因
近日,周口师范学院唐跃辉博士带领该校的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与生物反应器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研究课题组,从水稻中克隆获得了响应干旱和盐胁迫的基因,该基因能够提高水稻抗旱抗盐的能力。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科学前沿》。据悉,中国占到全球盐渍化总面积的1/10,且呈现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不合理的耕作及工业加重了土壤次生盐渍化,成为限制植物栽培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植物的干旱和盐
研究揭示爬行动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进化的遗传机制
脊椎动物繁殖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体产卵,随后卵在外界环境中孵化至卵内胚胎完全发育而孵出幼体;而胎生繁殖模式则是母体将受精卵滞留在子宫或输卵管内直至胚胎发育完全,由母体直接分娩产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优化胚胎发育环境和保护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响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后代的存活率和适合度。根据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可以分
Nat Struc Mol Bio:DNA的3D重构对繁殖后代的意义
2019年2月20日 讯 /生物谷BIOON/ --从父代到子代,遗传信息的传递需要在精子中仔细包装DNA。 但是,这种包装DNA的方式尚不清楚。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新技术揭示成熟雄性生殖细胞中DNA的三维组织,揭示了发育的关键时期,有助于解释父亲如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在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的生殖生物学家发表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将DNA包装到精子中之前,会进行D
中国科学家创建世界首例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
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都拥有按时间节奏调节自身活动的本领,即“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是生物体内在的时间控制系统,是生物体内多种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过程波动的基础。生物节律系统在维持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如睡眠/觉醒系统、体温、代谢和器官功能等)、适应环境的变化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物节律紊乱与睡眠障碍、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糖尿病、肿瘤、以及心血管等疾病密切相关。小鼠和果
油菜种子含油量调控基因首次被克隆
1月28日,《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院士团队最新成果。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了农作物种子性状的第一个细胞质调控基因orf188,并揭示了该基因调控油菜种子高含油量的作用机制。该成果为油菜高含油量育种提供了新途径,为育种过程中杂交母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农作物不同类型细胞质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含油量是油菜产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5只基因编辑猴子作为生物节律紊乱动物模型
2019年1月30日/生物谷BIOON/---2019年1月24日,在两篇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上的论文中,中国研究人员克隆出5只基因编辑猕猴。这两篇论文的标题分别为“BMAL1 knockout macaque monkeys display reduced sleep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和“Cloning of a Gene-
Nat Commun:科学家们揭示细胞性状对于成功繁殖的作用
2019年1月22日 讯 /生物谷BIOON/ --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和伦敦国王学院的新研究发现,细胞必须保持其形状和比例,才能进行细胞分裂并成功繁殖。该研究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揭示了基本生物学机制,即细胞在生长或缩小时会保持其比例。这一原则在整个生命中都可以看到,从单细胞到复杂的生物,但它的生物起源仍然是一个谜。(图片来源:Snezhka Oliferenko)
世界首批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诞生
2019年1月24日/生物谷BIOON/,继2017年底在国际上率先攻克非人灵长类动物体细胞核克隆这一世界性难题、成功诞生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第二个克隆猴“华华”之后,中国科学家又经过努力,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5只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敲除的克隆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一批遗传背景一致的生物节律紊乱猕猴模型。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
首个DNA编码的单克隆抗体疗法有望进入临床试验
2019年1月14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来自威斯达研究所和Inovio制药公司共同宣布,FDA已经批准了他们首个人类临床试验,调查新型合成型DNA编码的单克隆抗体(DMAb)疗法在预防寨卡病毒感染上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图片来源:wistar.orgDMAb并不像所有已知的常规治疗性抗体,其是在人体内制造出而并非由工厂制造出来的,患者被授予DNA指令,促进其机体装备必要的工具,从而制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令杂交稻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项成果于4日晚间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杂交水稻在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对推动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