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科学家首次在人体研究中证实,运动通过增强突触功能保护大脑

  作为世界第一大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的阴影笼罩在我国983万老年人头上,让处在任何年龄段的人都禁不住担心:我会不会得老年痴呆呢?我现在做点什么才能预防呢?有科学家说:运动就可以了。临床研究已证实,运动对大脑有保护作用,促进大脑灰质增长,但关于运动护脑的机制,目前还是未知的。有动物研究发现,运动可以促进突触增长,增强突触功能,但动

2022-01-26

人工胰腺可显著改善儿童血糖水平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而高血糖持续存在会导致各种器官组织受到损害,尤其是眼、肾、心脏、血管以及神经。目前,糖尿病已经逐渐呈年轻化趋势。其中1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是通过免疫介导胰腺β细胞的破坏,从而导致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引起高血糖。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这对于疾病的日常监控来说具有挑战性:首先,胰岛素需求的可变性以及饮

2022-02-06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产品获批白内障人工智能检测医疗器械二类证

近日,由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联合鹰瞳科技(Airdoc)共同研发的白内障检测独立医疗器械软件获批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沪械注准20222210002)。这是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常见致盲、致畸、致死疾病的人工智能筛查诊断系统研发和临床试验(2018YFC0116500)》项目团队研发的又一款眼病智能筛查检

2022-02-02

机体肠道或能有效区分真正的糖类和人工甜味剂!

来自杜克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发现,揭开这一谜题的答案或许隐藏在消化道深处,即在胃之后的肠道上端。

2022-01-20

Nat Med:科学家有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准确诊断人类的前列腺癌

来自拉德堡德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共同完成了一项关于用于诊断和对前列腺癌进行评级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国际验证,研究人员发现,AI系统或能与病理学家一样,识别并对来自不同国家的组织样本中的前列腺癌进行识别和分级,因此AI系统或许有望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引入到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去。

2022-01-20

ACS Catalysis:人工固碳循环研究取得进展

工业快速发展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促使各国加速开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术。其中,设计和创建具有高效生物固碳能力的酶、生化途径、工程生物或微生物组,已成为合成生物固碳领域的研究热点。自然界中,植物和微生物可利用六条天然固碳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其中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以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为核心固碳酶的卡尔文循环。

2022-01-01

Nature:科学家借助人工智能发现新的胞内蛋白

近期,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结合显微镜、生物化学和人工智能(AI)的技术——尺度集成细胞(MuSIC)技术,实现了直接从细胞显微镜图像绘制细胞图谱,从而发现了大量未知的胞内蛋白。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期刊,标题为“A multi-scale map of cell structure fusing protein images and interact

2021-12-26

ACS子刊:新冠病毒N蛋白与α突触核蛋白相互作用,促进淀粉样纤维形成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至少在试管中,SARS-CoV-2的N蛋白与一种称为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的神经元蛋白相互作用,并加速淀粉样纤维的形成,而所形成的淀粉样纤维是与帕金森病有关的病理性蛋白束。

2021-12-20

Nature Communications:不同卒中类型的反应性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吞噬

  卒中(stroke)是我国排在第一的高致死高致残的疾病,严重危害了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的临床上应用药物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死亡率大大降低,但存活的患者却存在不同程度甚至十分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阐明神经功能障碍的分子病理机制,改善卒中病人预后,是全世界正在努力攻克的一个科学难题。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杨国

2021-12-11

Arthritis Care & Res: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和生物标志物来开发个体化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法

来自梅奥诊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AI)和药物基因组学技术来预测患者如何对疗法产生反应以及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

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