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跨界专家汇: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如何“比翼双飞”?
2020年8月5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健康传播专业委员会发起,信达生物承办的健康传播跨界专家汇-医药创新前沿媒体沙龙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的关键词是“跨界”和“创新”,邀请了多位健康传播领域的重磅嘉宾现场演讲,与媒体记者共同探讨在新时代健康传播承担的使命和任务。中国新闻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三O二医院副院长王传礼教授致辞。他介绍了当前时
俄专家:新冠病毒突变情况支持病毒为自然起源
俄罗斯科研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分析了新冠病毒的突变情况,结果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的观点。据塔斯社日前报道,俄罗斯科学院信息传输问题研究所的亚历山大·潘钦等人在美国《同行评议科学杂志》(PeerJ)上撰文说,他们分析了不同国家对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所得的1000多套数据,发现了1251处碱基突变,其中许多地方的鸟嘌呤被替换为尿嘧啶。潘钦在媒体上表示,如果蝙蝠是
专家预测2100年世界将遭受人口重大变化
鉴于不断变化的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可能会对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地缘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以及目前缺乏有效的预测人口相关数据的统一方法的现状,在最近发表于《The Lancet》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评估研究所的Christopher J L Murray博士等人开发了一套预测死亡率,生育力,迁移和人口的新方法。此外,作者还还评估了未来人
首个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权威论文发表,全球专家联合给出10大要点
提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大家都不陌生,“苏大强”也许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会损害患者的思维、记忆力和独立性,导致过早死亡。据《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每3秒钟,全球就会增加一位痴呆症患者,其中约60-70%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是全球第六大死亡原因。
中俄专家交流新冠病毒研究成果 强调全球合作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倡议、中俄多家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中俄新型冠状病毒学术研讨会近日线上举行,中俄同行交流各自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并呼吁全球科学家加强应对新冠疫情合作。双方还就下一步合作进行研讨,希望为“中俄科技创新年”活动奠定基础。本次线上研讨会分为背景介绍、科研进展报告、团队讨论三阶段进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和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维塔
中国疾控专家:预计北京将在十天内下调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
截至7月13日24时,北京已连续8天没有新增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目前,北京新冠疫情高风险地区已全部清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14日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北京应该不会再出现新发地相关病例,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预计将在十天内调整。吴尊友说,病毒要不断地感染人才会在社会上蔓延、才可以存活。没有新的本土病例来源,“不给它(病毒)吃的了,它
专家:北京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 公众应做好防护理性看待
记者从5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6月11日至7月4日北京市累计报告334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目前病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截至7月4日,已连续7天每日新增病例保持在个位数水平。专家提示,连日来北京新增病例数保持在低位,出院病例数不断增加,首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趋稳向好;公众应理性客观看待新冠病毒,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需要认识
Immunity 专家确定了在COVID-19应对中扩大和改进抗体检测的步骤
2020年7月6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联邦政府、业界和学术界的300多名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在《免疫》(Immunity)网站上发表了一份关于COVID-19血清学研究结论和建议的报告。今年5月,该小组举行了一次在线研讨会,讨论血清学检测在理解和应对COVID-19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作用,并探讨应对新兴领域关键科学知识机遇和差距的战略。COVID-1
专家:北京6月份疫情重症危重症比例明显低于年初
自6月11日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发生以来,北京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325例,均收治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6月30日在发布会上称,全部收治病例中,重症和危重症占7.4%,明显低于今年1—4月份收治的国内和境外患者中的情况。为集中资源、集中精力收治确诊患者,此次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的所有病例都集中收治在北京地坛医院。截至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