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160;Commun:水牛消化道的微生物群
水牛(Bubalus bubalis),是一种偶趾、有蹄的哺乳动物,是一种重要的家畜动物,能够提供牛奶、肉、皮革和役用力,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Nature160;Communications科学家利用人工神经元成功闭合捕蝇草叶片
神经形态仿生电子装置能模仿人体的运动方式,脑机接口和电子义肢应用的前提是人工神经装置与生物系统的有机结合。瑞典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人工神经元,将其连接到捕蝇草后可成功实现闭合叶片的实验设计。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Organic electrochemical neurons and synapses with i
Clin160;Sci: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结合心脏血管细胞,可能导致严重的微血管损伤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SARS-CoV-2可能通过将人类心脏血管细胞转化为炎症细胞,而不感染它们,从而导致在严重患病的COVID-19患者中观察到的严重微血管损伤。这一发现表明阻断抗体可能代表了一种缓解心血管并发症的新疗法。
Environmental160;Science160;&160;Technology:研究发现黄海绿潮可能促进抑食金球藻生长
2007年,南黄海海域首次出现浒苔(Ulva prolifera)形成的绿潮,截至目前绿潮已连续15年暴发。每年绿潮发生过程中均有大量绿藻在南黄海沿海一线堆积,对沿海地区旅游业和养殖业等社会经济活动构成威胁。在大规模绿潮暴发后期,仍有大量漂浮绿藻在南黄海海域沉降、腐烂、分解,然而,绿潮后期大量漂浮绿藻死亡分解对海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相关认
Journal160;of160;Extracellular160;Vesicles:我国科学家揭示细胞外囊泡生成新机制
细胞外囊泡作为介导不同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信使,在各种疾病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上的一项题为“Neddylation of Coro1a determines the fate of multivesicular bodies and biogenesis o
Molecular160;Cancer:中南大学熊炜团队发现环状RNA促进鼻咽癌恶性进展新机制
鼻咽癌是我国华南地区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发病隐匿,早期很难发现,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了肿瘤转移。环状RNA(circRNA)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类非编码RNA,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环状RNA广泛参与了鼻咽癌的发病过程。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熊炜教授团队在 Molecular Cancer 期刊发表了题为:Splicing factor derived c
Nat160;Commun:利用人类皮层类器官揭示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产生中的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方法来梳理出可能决定小胶质细胞发挥哪些作用的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Microbiology160;Spectrum: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毒素团队揭示黄曲霉Fus3-MAPK信号路径调控黄曲霉生长及毒素合成新机制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减少粮食产后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是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无形良田”,等同于粮食增产。霉菌及毒素污染是导致粮食品质劣变,造成粮食产后损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粮食安全。黄曲霉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腐生丝状真菌,其次级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B1 (AFB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具毒性、最具致癌性的天然化合物,毒素通过污染粮食、饲料等进入食
Nat160;Med:新技术可以让因脊髓损伤而瘫痪的人恢复运动
2017年,一场摩托车事故使得Michel Roccati因毁灭性的脊髓损伤而下半身完全瘫痪。但是如今,这位意大利人又开始走路了,这要归功于瑞士的一项新的突破性研究。在这项研究中, 瑞士研究人员通过仔细的定向电刺激,在一天之内让Roccati恢复了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