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Cell Rep:基于类器官的高通量RNA测序有助于寻找治疗结直肠癌的药物

大肠癌(CRC)是当今世界上确诊率最高的3种癌症之一,也是与癌症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近年来癌症疗法在不断地发展,但针对晚期和转移性肠癌患者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迫切需要基于药物的新型疗法。

2021-04-25

拟南芥RNA核糖甲基化修饰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克穷课题组、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博士王玉秋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课题组合作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Profiling of RNA ribose 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论文。论文系统检测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多种RNA上的2'氧甲基化修

2021-04-04

Nat Commun:小RNA分子参与调节幽门螺旋杆菌对宿主环境的适应性

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感染会引起胃癌。但是,人们对幽门螺杆菌适应胃环境的内在机制了解甚少。在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Hitomi Mimuro揭示了这里,我们显示了一个幽门螺杆菌非编码RNA(HPnc4160,也称为IsoB或NikS)调节病原体对宿主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细菌致癌蛋白的产生。

2021-04-13

罗氏停止反义RNA疗法tominersen三期临床研究

  为了应对亨廷顿氏病,罗氏早在2017年就与Ionis签署了一项专利许可协议,针对与亨廷顿舞蹈症有关蛋白的一种新的反义疗法。现在,在经历了早期的安全警示后,在数据委员会的命令下,罗氏宣布停止一项处于三期临床阶段的研究。罗氏表示,在独立数据委员会“根据调查疗法对研究参与者的潜在益处和风险状况提出建议”后,公司已经停止了针对亨廷顿蛋白和突变

2021-03-25

环形RNA数据挖掘新技术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方庆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了题为Comprehensive profiling of circular RNAs with nanopore sequencing and CIRI-long的论文,研究内容为高效测定环形RNA全长转录本的实验和计算方法。该研究主要是利用

2021-03-19

肿瘤RNA免疫治疗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王海和聂广军团队合作,在RNA疫苗对于肿瘤的免疫治疗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n Situ Transforming RNA Nanovaccines from Polyethylenimine Functionalized Graphene Oxide Hydrogel for Durable Cancer Immunoth

2021-03-16

科学家成功实现在活细胞中进行超分辨率的RNA成像

2021年2月2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题为“Super-resolution RNA imaging using a rhodamine-binding aptamer with fast exchange kinetic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实

2021-02-28

PLoS Pathog:抗碳水化合物抗体2G12交叉中和HIV-1和H3N2病毒,有望作为对抗有包膜RNA病毒的通用抗体

2021年4月8日讯/生物谷BIOON/---从HIV-1感染者身上发现的广泛中和抗体(bnAb)有助于设计和开发HIV-1候选疫苗和药物。其中的许多抗体已经显示出对不同HIV-1毒株和亚型的显著效力和广度。其中的一类不寻常的bnAb是专门靶向HIV-1包膜糖蛋白(Env)上的聚糖屏障(glycan shield)的抗碳水化合物抗体。虽然HIV-1 Env上

2021-04-08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聚焦科学家们在RNA编辑研究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学家们在RNA编辑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分享给大家!【1】Nat Commun:RNA编辑蛋白ADAR1或能保护癌细胞中的端粒并支持其失控增殖!doi:10.1038/s41467-021-21921-x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费城威斯达研究所等

2021-03-27

研究人员开发出智能自组装小分子探针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

目前,纳米医药面临临床转化困难的挑战。传统纳米材料虽具有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缓控释和智能响应等小分子药物难以比拟的优势,但受制于化学结构不确定、配方复杂、代谢相对困难、生产质控成本高和毒理、药代难以定量测定等缺点,极少能够实现临床转化。因此,设计出同时具备明确化学结构、EPR效应、长血浆半衰期和智能响应等特点的新型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