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 Communications:水稻产量研究获进展

来自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sMADS57 and OsTB1 modulates rice tillering via DWARF14”的文章,证实通过水稻MADS57与TB1之间相互作用,结合miR444a负调控,靶向D14 (Dwarf14),可控制水稻分蘖,这对于水稻产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3-03-14

中国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今全部到期 是否续签未公开

8 月17日,中国转基因水稻仅有的2张“安全证书”全部到期。如果续申请没有成功,则意味着中国将没有一种转基因主粮拥有安全证书,更不必说商业化许可。这是中国转基因产业化之路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

2015-03-26

3000株水稻基因组序列于世界饥饿日公开发布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水稻研究所、华大基因联合开展的“3000株水稻基因组项目”将为全球研究人员提供海量的水稻基因序列资源。

2015-02-16

Plant & Cell Physiol:杨平仿等构建水稻种子萌发过程胚组织磷酸化代谢调控网络

种子居于农业生产链条的上游,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理想的种子萌发过程是良好的幼苗建成的前提条件。种子萌发过程涉及大量基因表达和复杂的响应外界环境信号的调控机制

2014-06-04

杭师大:miRNA调控水稻叶片衰老

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是保证人类粮食安全的首要任务。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之一是延缓叶片衰老,并延长光合作用时间。

2015-03-26

日本选育出对镉等重金属吸收量极少的越光水稻新品种

镉对生物有机体的毒性很大,蓄积性也很强。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镉超标大米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和东京大学、日本原子力研究开发机构共同研究、选育出对水田中镉吸收量极少的越光水稻新品种。 联合研究小组采用离子束照射越光水稻种子,选取引起其DNA变异的3000份种子种植在镉含量较高的水田中,收获后通过镉含量测定,选育出镉吸收量极低的3个品种类型。

2015-02-15

The Plant Cell:储成才等水稻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机制研究获进展

油菜素内酯(BR)是一类重要的植物激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其在调控植物株型、器官大小及抗病抗逆等过程中的功能决定了BR在生产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其在粮食作物中的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仍知之甚微。 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储成才课题组童红宁博士通过大规模筛选水稻突变体,获得一个BR不敏感材料,并通过图位克隆方法克隆到相应基因DLT。

2012-06-11

三校联合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6月10日在京宣布组建“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力争用5到10年,将中心全面建成国际一流的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学术创新高地、良种和新技术研发基地。

2012-11-19

PNAS:杂交水稻新技术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上海烈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证实利用一种光照控制的雄性不育系:水稻花粉碳饥饿突变体(Carbon Starved Anther,CSA)的突变,可生成用于杂交水稻制种的新光敏核雄性不育系。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上海交通大学*张大兵教授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梁婉琪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2012-12-26

PBJ:提高水稻氮利用效率

氮素是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对作物的生命活动和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农田氮肥的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加重。提高作物氮利用效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目标和要求。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植物营养生理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方中明在张明永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在水稻中超表达OsPTR9基因可促进水稻对铵态氮的吸收,同时在低施氮肥的条件下可促进水稻增产。

201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