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曹晓风等表观遗传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转座子(transposon)是一段自身能够插入到基因组上的DNA片段,上世纪40年代,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首先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子。从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人类,转座子广泛存在。转座子随机插入到重要基
Nat Commun:林鸿宣等水稻杂种劣势遗传机理研究上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组,于2月21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水稻杂种劣势遗传调控机理研究的重要进展。该研究成功证明了两个遗传座位上的三个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种间杂种劣势的发生,为阐明水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袁隆平的“豪言”:2020年超级杂交稻亩产达1吨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日前在贵阳表示说,水稻仍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在2020年第四期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奋斗目标可以实现。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2日在贵阳表示说,水稻仍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000公斤目标可以实现。
邓启云:杂交稻与转基因是不同概念
“900公斤只是试验田里的数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超级杂交稻米质不好。”“超级杂交稻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在全国上下都在为超级稻的全新纪录而欢呼时,有关中国超级稻的质疑声一直不曾断绝。 对此,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
湖南农科院奖励袁隆平杂交稻团队100万元
9月23日上午9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超级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突破900公斤祝捷大会在长沙市明城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国家农业部、科技部、湖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给湖南省农科院及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发来贺信。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杨泰波向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杂交水稻攻关团队颁发奖金100万元。
PLoS Genetics:种康等甾醇类激素控制水稻叶倾角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发现并证实了一个水稻C3H锌指蛋白(LIC)作为负调控转录因子,介导一条新的BR“信号制动”通路。实验证明LIC及其互作基因网络通过控制叶枕近轴面细胞伸长而介导叶片倾角的改变。这一成果对于水稻高产分子设计育种具有重要意义。近期的PLoS Genetics 在线发表这一重要发现。 水稻剑叶的倾角直接影响籽粒灌浆并最终控制产量。
PLoS One:张明永等揭示小分子调节水稻分蘖耐旱分子机制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中科院华南植物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OsTIR1 and OsAFB2 Downregulation via OsmiR393 Overexpression Leads to More Tillers, Early Flowering and Less Tolerance to Salt and Drought in Rice,”,文章中...
Plant Cell:周奕华等在水稻叶夹角调控分子机理中获突破
近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周奕华课题组在The Plant Cell杂志上在线发表了其最新研究成果"Increased Leaf Angle1, a Raf-Like MAPKKK That Interacts with a Nuclear Protein Family, Regulates Mechanical Tissue Formation in the Lamina Joint o
AAS:邹应斌等揭示三定栽培使超级杂交稻产量增加
近日,由湖南农业大学邹应斌教授和蒋鹏博士等的最新研究成果Effects of “Sanding” Cultivation Method on Nutrient Uptake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Double Cropping Super Rice。
袁隆平引入分子生物技术植入超级杂交稻育种
为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攻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新引入分子生物技术。记者9日从“十二五”国家科技部“863”课题“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启动式上获悉,课题组拟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精细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状基因,创制一批优异新种质及新材料和选育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并推广种植40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