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郭思义等发现四个基因组成嵌合阻抑网络控制水稻产量性状
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受多个基因遗传控制,这些基因相互协同或拮抗,而对其调控的分子网络知之甚少。 MADS转录因子家族在进化上非常保守,业已证明其主要参与植物花器官发育。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组发现了水稻MADS家族成员MADS57控制营养器官侧芽分化和分蘖形成的新功能。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转录因子MADS57直接结合并阻抑独脚金内酯(一种新型植物激素)受体基因D14的转录。
PLoS ONE:版纳植物园在植物果实性状进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已经进化出极其多样的种子传播方式,很多植物以提供果肉作为回报吸引食果动物以促进种子传播。果实类型的多样以及果实形态与食果动物感知果实的能力之间明显的相关性表明,植物种子传播者与植物之间建立了协同进化关系。但是很少有研究对此进行验证。
PNAS:曹晓风等表观遗传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研究进展
转座子(transposon)是一段自身能够插入到基因组上的DNA片段,上世纪40年代,芭芭拉·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首先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子。从简单的细菌到复杂的人类,转座子广泛存在。转座子随机插入到重要基
植生所“水稻产量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与育种应用研究”获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1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3月30日在友谊会堂举行。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何祖华研究组的“水稻产量性状调控的分子机理与育种应用研究”喜获2011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该项目主要利用分子遗传手段,发掘并功能鉴定产量性状调控基因和进行杂种优势的分子预测,阐明产量性状建立的分子机制,采用分子设计有效实现了水稻育种理论与实践的突破。
FEM:段宝利等高山植物功能性状与竞争力研究获进展
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将影响植物种间关系,进而影响植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然而,目前我们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木本植物间相互作用的认识还十分缺乏,尤其缺乏对气候环境变化下植物间竞争和促进作用的发生机理的揭示。
揭示功能性状分化在榕属植物共存中的重要性
驱动同属植物在局域尺度共存的生态学过程目前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随着系统发育和功能生态学的发展,通过分析近缘物种的功能性状在环境梯度上的分异,能够为解释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如何在群落尺度上共存提供证据。
Phytotaxa:辰山植物园修订中国三种卫矛属植物性状特征
近日,Phytotaxa在线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类研究组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成果:Revision of three species of Euonymus (Celastraceae) from China(中国三种卫矛属植物的修订)。该文是科研人员野外长期考察取得的世界卫矛属植物分类学与系统学修订的阶段性成果。
Cell:研究人员首次发现获得性性状通过小RNA遗传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Cell刊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Trans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of an Acquired Small RNA-Based Antiviral Response in C. elegans。”中心研究人员通过RNAi技术首次发现,获得性性状可以通过小RNA进行遗传,而不需要基因组DNA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