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表长非编码RNA功能及调控机制综述论文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玲玲课题组等在Nature Review Molecular Cell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 regulation by long non-coding RNAs and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的综述文章。该文章系统论述了长非编码RNA的生成、亚细胞定位、转录水平和
Nature:构建出SARS-CoV-2编码容量图谱
2020年9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目前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预防疫苗来对抗这种病毒。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SARS-CoV-2的人类疫苗,但大约有120种候选疫苗正在研发中。SARS-CoV-2与另外两种密切相关的高致病性病毒SARS-CoV和 MER
Cell:科学家首次利用DNA条形码成功绘制出大脑的连接图谱
2020年7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冷泉港实验室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利用DNA测序技术有效绘制出了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远程连接图谱,相比传统基于显微镜的方法而言,这种新方法能够明显降低绘制大脑广泛连接图谱的成本。图片来源:Xiaoyin Chen, Zador lab/CSHL.研究者
研究发现长非编码RNA种属特异性加工决定其功能差异
4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玲玲研究组关于长非编码RNA的最新研究成果“Distinct processing of lncRNAs contributes to non-conserved functions in stem cells”。该研究首次发现长非编码RNA
研究揭示ALKBH1对非配对DNA 6mA去甲基化的结构基础
DNA 6mA(N6-甲基腺苷)作为DNA的第二种修饰形式,是哺乳动物基因组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基因组6mA的水平在生物体内具有调节组织发育、性别比例、基因表达、X染色体失活等多种作用,阐明其调控机制是解码这一新型修饰碱基生物学功能的关键。2016年,耶鲁大学Andrew Xiao首次报道ALKBH1在真核生物中具有DNA 6mA去甲基化酶活性,而后一系
AJP:关键非编码RNA分子促进皮肤癌恶化
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图尔库大学、中心医院和西方癌症中心(FICAN West)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的RNA分子PRECSIT,它参与调节了皮肤鳞状细胞癌的生长和侵袭过程。将来,PRECSIT可能会成为检测快速进展或扩散的鳞状细胞癌的新标志物,以及有可能成为新疗法的靶标。
Nat Commun:首个系统性癌症基因组图谱问世——揭示肿瘤DNA“永生”的秘密
为了获得永生,癌细胞需要维持其染色体的末端结构,即端粒的完整性。端粒的延长是所有癌细胞的标志之一,因此是开发靶向治疗的重要重点。作为系统性癌症全基因组分析(PCAWG)的一部分,近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究了36种癌症的2500多个肿瘤基因组,希望从DNA的差异中找到蛛丝马迹。
Nat Genet:首个系统性癌症基因组图谱问世——揭示癌细胞中存在病毒DNA元件
在最近发表在自然旗下(包括《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在内)杂志上的一系列文章中,来自国际上的多个研究团队系统性地研究了来自38种不同类型癌症患者体内的2,600多个肿瘤样本中的DNA。
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长非编码基因SLEAR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9,中国的患病率约为31-70/10万。一般认为SLE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均相关,其中遗传因素发挥重要作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共发现超过100个与SLE易感性相关的单个核苷酸多态性(SN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