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发现一种天然蛋白促进肌肉干细胞增殖,可逆转疾病、衰老和创伤造成的严重肌肉萎缩

2021年2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当我们撕裂肌肉时,肌肉内的干细胞会进行修复。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发生在严重的肌肉萎缩疾病中,如肌肉萎缩症和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退伍军人的灾难性肢体损伤,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拉伤肌肉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另外,当我们年老体弱时,我们会失去很多肌肉,而我们的干细胞似乎不能像我们年老时一样发挥作用。这些肌

2021-02-17

《柳叶刀》子刊《临床医学》发表最新临床研究成果: 长时程亚低温治疗是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重要选择

  “长时程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提高重型颅脑创伤伴有恶性颅高压病人的预后良好率”——这是《柳叶刀》子刊《临床医学》(《EClinicalMedicine》)杂志于1月29日在线发表《长时程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创伤伴有恶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发现。该项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首席专家

2021-02-03

研究揭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潜在症状维度网络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最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大量传统的PTSD的心理病理学研究以潜变量模型为基础,通过因素分析等方法考察PTSD的潜在症状维度结构,并探究这些不同症状维度的影响因素以及与其它心理健康因素的关联。随着心理病理学网络理论被引入心理健康研究领域,近些年

2020-08-29

研究考察创伤暴露儿童青少年中不同的情感麻木类型

情感麻木是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常出现的一种异常情绪性反应,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主要症状之一。情感麻木表现为对具有情绪效价的刺激难以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根据受限的情绪类型又可进一步区分为正性情绪麻木和负性情绪麻木。在最初的PTSD诊断标准中,情感麻木症状被描述为“受限的情绪状态”,包括对正

2020-08-16

J Neurosci:“重置”免疫细胞改善小鼠创伤性脑损伤的恢复

根据最近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研究,靶向过度活跃的免疫细胞并减轻其慢性神经毒性作用可能为创伤性脑损伤(TBI)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2020-02-26

研究发现HPA轴基因影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是控制包括恐惧学习在内的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内分泌系统。HPA轴功能障碍已在应激相关的精神障碍如重性抑郁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中被反复报道。HPA轴受一系列激素和蛋白质调控,其中FK506结合蛋白5(FKBP5)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是调控HPA轴活动的两个重要因子。HPA轴的神经遗传学研究有助于了解应激反应和应激相关障

2019-11-14

研究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执行功能损伤的共存模式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与执行功能损伤(Executive dysfunction, ED)均是个体经历创伤应激事件后常见的负性心理反应。理解这二者的关系对解释PTSD的心理病理过程和开发有效针对PTSD的干预手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一问题近年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尽管目前已经发表了大量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但研究结果

2019-10-01

研究发现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影响儿童青少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纵向发展变化

愈加频发的各种灾害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调查显示全球有4%的人经历过人为灾害,有7.7%的人经历过自然灾害。儿童青少年尤其容易遭受灾害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在心理影响方面,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儿童青少年在经历灾害之后最容易发展出的心理问题。据估计,在儿童青少年的灾害幸存者中PTSD的流行率可达到30%-60

2019-10-05

研究发现五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影响儿童青少年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纵向发展变化

愈加频发的各种灾害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调查显示全球有4%的人经历过人为灾害,有7.7%的人经历过自然灾害。儿童青少年尤其容易遭受灾害所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在心理影响方面,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儿童青少年在经历灾害之后最容易发展出的心理问题。据估计,在儿童青少年的灾害幸存者中PTSD的流行率可达到30%-60

2019-10-01

研究发现:针刺可为肿瘤化疗导航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微创肿瘤科黄金昶团队研究发现,中国传统的针刺疗法可以为肿瘤化疗药物导航聚焦,有望造福肿瘤患者。该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肿瘤学前沿》在线发表。针刺是通过使能量进入或离开人体的方式,使阴阳两者恢复平衡的。其手法是在人体的特定穴位,用很细的针刺入人体。该研究探索瘤周围刺是否能够影响三阴性乳腺癌小鼠瘤体紫杉醇浓度的分布,并进一步在分子水平观察相关肿瘤微血管与微环

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