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美国利用纳米孔测序技术,实现对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的实时检测

 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家族的唯一成员,是一种大型(200nM)复杂的囊膜双链DNA病毒。ASFV可感染家猪和野猪,扩散快,致死率高(可达100%),对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近期,美国农业部下属的研究机构在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针对非洲猪瘟病毒的首个结合样品富集、纳米孔Min

2020-11-13

研究揭示大气老化过程会增强生物质燃烧细颗粒物的氧化应激

 大气细颗粒物(PM2.5)暴露对人体健康具有副作用,会提高呼吸道和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近几十年来,学者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对大气颗粒物细胞毒性和致癌潜势等进行研究,然而,有关气溶胶影响人体健康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颗粒物暴露后会诱发人体组织产生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氧化应激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体

2020-11-05

一名女性白血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至少70天仍在脱落传染性病毒颗粒

2020年11月12日讯/生物谷BIOON/---大多数感染SARS-CoV-2冠状病毒的人似乎会在8天左右的时间里活跃地脱落传染性病毒,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很大。了解人们能在多长时间内保持活跃感染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一种仍然没有很好地理解的疾病和病毒的新细节,这有助指导公共卫生决策。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国家卫生院(NIH)、马歇尔大学和英

2020-11-12

香港大学Kelvin Kai-Wang To 博士团队:纳米孔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全球首例COVID-19康复患者二次感染

 8月,香港大学Kelvin Kai-Wang To 博士团队利用纳米孔手持便携式测序仪MinION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结合ARTIC和Medaka工作流程分析,发现全球首例COVID-19康复者二次感染病例,基因组学分析显示两次感染病毒不同。对两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组学进行分析发现首次感染的病毒基因组属于GISAID V分支、Nextstain19A分

2020-11-17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Gilman Kit Hang Siu 研究团队:纳米孔测序分析香港第三波疫情或由外地输入

 7月初起,中国香港特区出现第三波新冠病毒大规模传播。7月底,香港文汇报、轻新闻、icable TV、now TV等多家媒体报道: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Gilman Kit Hang Siu(萧杰恒)研究团队基于纳米孔测序技术,对26名病人病毒样本进行SARS-CoV-2溯源研究,发现确诊感染者体内的病毒株属同类(“G型病毒株”的变种“GR型病毒株”)

2020-11-17

Cell:基于纳米生物学技术的新型癌症免疫疗法或有望彻底根治癌症

2020年11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奈山医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在新型癌症免疫疗法开发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天然分子进行生物工程化修饰所产生纳米生物微型材料与治疗性组分进行配对,随后训练机体的先天性免疫系统来消灭肿瘤细胞。研究者表示,这种纳米生物学免疫疗法能靶向作用骨

2020-11-03

研究人员制备出非金属基癌症诊疗试剂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辉、林文楚等在非金属癌症诊疗一体化试剂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原位制备出多功能二元复合物癌症诊疗剂——石墨烯氮化碳量子点嵌入的碳纳米片(graphitic carbon nitride quantum dots embedded in carbon nanosheets,CNQD-

2020-10-14

纳米载药系统治疗骨髓炎研究获得进展

 近日,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人体组织与器官退行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国成团队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许硕贵团队合作,在纳米载药系统治疗骨髓炎研究中取得进展。慢性骨髓炎是指由细菌引起的、并伴有骨质破坏的慢性炎症过程,常继发于急性骨髓炎,多由开放性创伤、多次骨折手术或细菌血源性播散引起,临床表现为患肢局部破溃流脓、组织水肿、死骨形

2020-10-24

Proteintech收购纳米抗体巨头ChromoTek,开启抗体新纪元!

2020年10月15日,著名抗体生产商Proteintech Group 正式宣布,全资收购德国企业ChromoTek。后者是纳米抗体(也称为羊驼单域抗体)的知名制造商,致力于纳米抗体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推广,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纳米抗体技术。

2020-10-21

研究发现深海微生物抵御重金属胁迫新机制

 重金属在深海环境中广泛存在,深海微生物进化出成熟且多样的抵御重金属胁迫的方式以维持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加强对深海微生物耐受重金属的机制研究,有利于从新视角了解其特殊环境适应机制,为发展去除重金属污染生物制品提供理论依据和候选材料。近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孙超岷研究组在深海冷泉和海山生境细菌应对重金属镉及汞的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发

20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