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研究揭示磷脂合成关键蛋白甘油3-磷酸脂酰转移酶的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李典范研究组、上海科技大学赵素文研究组合作,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committed step of bacterial phospholipid biosynthesi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解析了PlsY蛋白与底物、产物的共结晶高分辨
pH响应型可设计蛋白质基三维微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微纳尺度的可控刺激响应生物基材料微结构对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具有精确定义的几何形貌和可重复性好的智能响应型微尺度结构与器件一直是研究热点。双光子聚合微纳加工作为一门新兴的微纳加工技术,为高精细三维微尺度结构的制备提供了有力工具,并可保证微尺度结构的几何形貌和制备可重复性。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中心有机纳米光子学实验室项目研究员郑美玲,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邢金峰合作
倍谙基生物科技:国内首家欧盟BSI. ISO13485:2016认证的培养基制造企业
近日,上海倍谙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顺利通过欧盟BSI. ISO13485: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正式收到BSI颁发的证书,成为国内首家获此认证的培养基制造企业。此次欧盟ISO13485:2016认证范围包含了培养基设计开发、制造与分销。此次成功获得BSI. ISO13485: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是倍谙基定位于达到国际质量管理水平理念的结果,不仅是对公司现有的管理体系一种肯定,而且是倍谙基生
盛诺基和李氏大药厂合作开发晚期癌症联合用药
(北京及香港, 2017年11月20日)-- 李氏大药厂(港交所股票代码:0950)和北京盛诺基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盛诺基)达成协议, 在中国合作开发和商业化由ZKAB001(PD-L1单抗)和阿可拉定组成的联合用药, 用于治疗晚期癌症。李氏大药厂的关联公司,中国肿瘤医疗有限公司,从美国Sorrento Therapeutics, Inc. 公司引进并进一步开发PD-L1抗体,用于晚期癌症的治疗。盛
什么是“真正的无血清”MSC培养基
近几年,随着细胞治疗的进展,对细胞体外培养的关注热度也在不断提高,作为药品监管的细胞制品,跟所有的药品一样,其评价标准也是“安全性、有效性”。因此培养MSC细胞的培养基,就成为了研究、应用MSC细胞的企业、科研机构的核心关注点。市场上突然多出了许多“无血清”培养基,价格从1000-4000不等。弄得用户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友康生物作为中国无血清培养基领域的领先企业,经常被客户问起这个问题,换位思考
“精”亦求精——巴豆酰辅酶A水合酶CDYL调控组蛋白巴豆酰化而影响精子发生
景杰编者按:组蛋白修饰是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其影响了基因的表达调控,和众多生理、病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除了研究较充分的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外,景杰生物的科学顾问,芝加哥大学赵英明教授课题组近年来鉴定了八种新型修饰,极大地增加人们对组蛋白修饰的认识,开辟了表观遗传调控的新领域。之后的一系列后续研究表明,组蛋白的酰化有众多的生物学功能,引起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关注,而巴豆酰化修饰(crotonyla
广东基药放开 药企被迫撤离
近期,广东省卫计委通过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基本药物制度有关要求的通知》。通知中有一项大胆表述:我省不再对各级医疗机构(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下同)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含省增补基本药物,以下统称基本药物)的品规数量和金额比例作具体要求。这意味着,广东省将不再对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进行强制要求。这一表述在基层医疗机构和基层医务人员中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对各大
放绑基药 给基层市场“鸣锣开道”
新医改以来,限制基层医院用药对解决基层“看病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医改不断推进和基层医疗需求的变化,基药目录逐渐限制了医生的治疗行为,部分患者也开始对医生及基层的医保制度产生不满。于是,虽然实行分级诊疗,但越级就诊或主动要求转院治疗的现象有增无减。以河南省原阳县人民医院为例,2016年门急诊就诊量较2015年减少2%,住院上转率高达12%,14家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不到70
上海生科院揭示含编校功能缺陷的亮氨酰 -tRNA 合成酶的酵母细胞保护机制
A. Leu 的类似物 Nva 抑制 LeuRS 编校缺陷型酵母细胞(D419A/ScΔleuS)的生长;B. D419A/ScΔleuS 细胞中 Nva 转化成非毒性氨基酸的代谢示意图。6 月 3 日,国际学术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恩多研究组题为 Self-protective respo
烟台海岸带所海洋贻贝粘蛋白基仿生传感技术研究获进展
发展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海洋生物大分子及海洋细菌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对于及时快速地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一般采用酶联免疫法、生物化学测试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技术;对全细胞的检测,则通常需要通过细胞培养实验来完成。然而,上述方法存在仪器复杂、设备昂贵、检测耗时长等缺点,仅适用于实验室分析。在海洋环境中,贻贝可通过其足丝分泌贻贝粘蛋白,该蛋白具有优越的粘滞性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