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子探针点亮微转移灶,助力食管癌精准切除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60万,死亡病例达54万。根治性手术是该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术中难以识别微浸润灶及转移淋巴结,肿瘤容易残留复发,我国食管癌五年生存率仅30.3%。吲哚箐绿(ICG)的近红外荧光(NIRF)成像已被用于显示食管癌引流淋巴途径,有助于食管癌区域淋巴结的切除,但ICG对肿瘤缺乏主动靶向,对微小浸润
Commun Biol:新型人源化肿瘤微环境或能改变前列腺癌细胞的骨转移倾向
2021年9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第二大最常被诊断的癌症类型,而骨骼是其最常发生转移的部位,肿瘤微环境(TME)会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然而肿瘤微环境在前列腺癌向骨骼转移的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人员知之甚少。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题为“A humanized or
Nat Commun:特殊的细胞表面粘附蛋白或能帮助肿瘤细胞形成具有转移特性的细胞簇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Feinberg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具有干细胞特性的循环肿瘤细胞或能利用粘附蛋白ICAM1来促进循环肿瘤簇的形成,从而从机体原发性肿瘤位点转移到其它器官中。
Mol cancer: 肿瘤相关外泌体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肺癌转移
外泌体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在肿瘤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肿瘤转移是影响治疗效果、缩短生存期的重要因素。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恶性肿瘤。研究外泌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为肺癌转移的早期有效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构建工程化巨噬细胞用于乳腺癌骨转移治疗领域取得新进展
肿瘤转移是其致死的首要因素,其中骨转移尤甚。乳腺癌的骨转移发病率高达65~80%,继而引起顽固性骨痛、脊神经压迫、高钙血症、骨折及骨溶蚀等致命性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有效防治乳腺癌及其远端骨转移是临床之急需。中山大学药学院赵春顺教授课题组长期专注于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研究,近日在权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Molecular Cell: 氢化物转移复合物重新编程NAD代谢并绕过衰老
代谢重排和氧化还原平衡在癌症中起着关键作用。细胞衰老是肿瘤发生的屏障,但在肿瘤细胞中被鲜为人知的机制所绕过。
蛋白酶激活受体2信号通过β-catenin和骨膜蛋白促进大肠癌的自我更新和转移
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SCs)的维持和增殖是肿瘤转移所必需的。虽然蛋白酶激活受体2 (PAR2)与结直肠癌(CRC)的进展密切相关,但尚不清楚它如何调节远端转移,也没有研究表明与CSCs有关。
吴一龙团队的声音:基于脑脊液液体活检的脑膜转移匹配靶向治疗
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第22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在线上火热召开,WCLC是国际上肺癌领域内最负盛名的学术会议之一。会议期间,“液体活检在NSCLC患者的临床应用”口头报告专场(Oral Presentation Session)上,来自广东省肺癌研究所吴一龙教授团队的郑媚美博士、黎扬斯医生报告了一项题为“EGFR突变NSCLC患者接受奥希
Adv Sci:利用豇豆花叶病毒有望阻止癌症向肺部转移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在黑眼豆植物中生长的病毒,开发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可以使转移性癌症远离肺部。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减缓了患有转移性乳腺癌或黑色素瘤的小鼠肺部的肿瘤生长,而且它还能阻止或极大地减少这些癌症向健康小鼠肺部的扩散。
Clin Cancer Res:揭示IL13Rα2促进乳腺癌脑转移瘤的增殖和生长
研究人员发现在脑转移瘤中表达高水平IL13Ra2的患者比表达低水平IL13Ra2的患者生存率更差,但在研究原发性肿瘤时看不到这种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