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Biotechnol:中科院高彩霞团队成功开发植物基因组引导编辑技术
2020年3月30日讯/生物谷BIOON/---先天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也被称作固有免疫细胞,是一类不同于T细胞和B细胞的淋巴细胞亚群,位于肠道粘膜表面中,增强免疫反应,维持粘膜完整性和促进淋巴器官形成。它们缺乏克隆性的抗原受体,在分化过程中也没有经历Rag基因的重排过程。在感染之后的数小时之内,ILC就能够活化
研究发现沉默转基因的激活不依赖于拷贝数和DNA过甲基化的变化
转基因表达的稳定性在种苗商业化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基因沉默现象影响着这种稳定性的产生与维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区永祥团队长期致力于多基因定点叠加技术的研发以加快分子育种进程。要获得定点叠加的多基因材料并非易事,在烟草中的实验结果表明,其效率约为5%,可是在这些留下的材料中,却有1/3存在转基因沉默现象,无法正常使用(Hou et al.,
美国开发新型HIV基因治疗技术
2020年3月19日讯 /生物谷BIOON /——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一项临床试验中,一种引导人体产生一种针对艾滋病病毒的特定抗体的新方法让参与者持续产生了一年多的抗体。这种药物传递技术使用一种无害的病毒将一种抗体基因传递到人体细胞中,使人体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产生抗体。据研究人员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策略可以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各样的传染病。美
钟南山团队构建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冠肺炎小鼠模型
记者今日从广州医科大学获悉,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赵金存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多个单位,成功建立国际首个非转基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小鼠动物模型。据悉,参与该项研究的团队包括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国家生物安全检测重点实验室(P3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等。经验证,新型冠状病毒可在小鼠肺内高滴度复制,每
赛诺菲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平台加速开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
2020年02月20日讯 /生物谷BIOON/ --赛诺菲(Sanofi)全球疫苗事业部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近日宣布,将利用先前开发SARS疫苗的经验,与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开发局(BARDA)合作, 利用先进的基因重组技术平台加速开发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值得一提的是,赛诺菲是继强生之后在近日投身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又一
日本使用量子密码通信技术传送人类基因组实验成功
据日本《共同社》获悉,日本东芝公司和日本东北大学东北Medical Megabank机构(仙台市)近日宣布,成功开展了利用可防止信息被偷窥的新一代技术“量子密码通信”传送人类遗传信息(基因组)完整数据的实证试验。据悉,容量庞大的基因组数据传送在全球尚属首次,东芝介绍称这一实验确认了量子密码技术的实用性,将在医疗、金融等安全性必不可少的领域加紧实现业务化。基因
美格基因:低滴度新型冠状病毒样品的强化NGS技术助力轻症病例检测
摘要: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潜伏期和轻症病例,尤其是上呼吸道低滴度病毒的样品,经典的宏转录组测序方法仅能得到非常少的病毒序列。美格基因快速研发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高通量测序的优化技术(强化NGS技术)方案,可极显着地增加测序结果中目标病毒序列的占比,甚至可达到50%以上,部分样本可获得超过90%完整度的基因组。本项技术(强化NGS技术)不仅有助于疑似病例的筛查,更为
澳美科学家培育出抗登革热病毒的转基因蚊子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17日发布公报说,该机构科学家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同行合作,第一次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一种能抵抗全部4种血清型登革热病毒感染的埃及伊蚊,有望对有效抑制这种病毒传播发挥重要作用。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科学家普拉萨德·普拉德卡博士介绍说,研究团队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最新成果,成功对埃及伊蚊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感染和
作物基因组编辑育种技术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遗传与变异是物种进化的基础。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如辐射诱变、EMS诱变)产生全基因组的随机突变已经成为农作物育种的常规手段,但其中具有新型农艺性状突变体的筛选较为费时、费力。定向进化(Directed Evolution)则通过创制目标基因的突变文库,在施加一定选择压力下能够快速获得目的突变体。目前,植物基因的定向进化通常先通过易错PCR、DNA
安我基因发布《儿童过敏基因检测白皮书》、《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白皮书》和《安我基因大数据技术白皮书》
12月17日,以“基因&数据&母婴”为主题的安我基因媒体沟通会暨白皮书发布会在上海召开,安我基因创始人兼CEO吴健、安我基因首席遗传学家李鑫磊博士、安我基因CTO温德亮、艾瑞合伙人邹蕾、易观副总裁李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慢病管理中心主任米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刘燕萍、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仇子龙、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儿童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