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蝙蝠通过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促进病毒传播
蝙蝠被认为是许多微生物的潜在宿主,其中部分微生物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而导致人畜共患病。它到底是通过什么来促进病毒传播?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赖仞牵头的联合团队研究发现:蝙蝠通过其唾液腺免疫抑制毒素可能促进病毒驻留与传播。科研人员介绍,蝙蝠作为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其寿命较长、肿瘤发生不敏感,即使携带众多病毒也不易引起临床疾病特征发生。虽然根据蝙蝠的
PLOS Pathogens:通过异性性行为传播的HIV更具毒性...
众所周知,艾滋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逆转录病毒,它会大量攻击并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淋巴细胞,使患者经过数年,甚至10年以上的潜伏期后发展成艾滋病(AIDS)患者,最终丧失免疫功能。艾滋病毒(HIV)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即HIV-1和HIV-2。前者的毒性更强,感染了全球绝大多数病例。数据显示,HIV-1影响了全球超过3800
Cell Metabol:科学家有望给抵御癌症的T细胞进行“超级充电”从而实现清除癌细胞的目标
来自耶鲁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识别出了一种未攻击肿瘤的T细胞“充电”的新方法,这一研究发现不仅能改善一种有前途的基于细胞的癌症免疫疗法的有效性,还能扩展其所治疗的癌症的种类。
PLoS Pathog:相比于男同性恋者,异性恋者传播的HIV毒株更具毒性
不同人群中病毒毒株的变化与不同的疾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有关。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印度科学院的Ananthu James和Narendra Dixit发现由于传播瓶颈的存在,HIV-1通过阴茎-阴道性交传播时比肛门性交更具有毒性。
Annals of Botany:山茶科古杂交事件及全基因组加倍研究取得进展
山茶科隶属于被子植物菊分支杜鹃花目,共包含3族9属约300余种,该科植物多为灌木及乔木树种,具有生态和经济价值。其中,木荷属(Schima)为亚洲特有属,约含20种,该属植物多为森林建群种及乔木层优势种,以木荷为优势种且与其它典型常绿阔叶树种共同组成的“木荷林”,是我国中亚热带地区常见的常绿阔叶林类型。山茶属(Camellia)含约120种,以我
JITC:湘雅医院团队首次全面揭示抗生素与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关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的同时,也可能导致一系列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的发生。目前已有心肌炎,肺炎和结肠炎等严重irAEs的相关报道。免疫相关的毒性限制了ICIs的应用,全面了解ICIs治疗引起的irAEs对控制免疫治疗的收益/风险比非常重要。既往研究表明,接受ICI治疗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与腹泻
Science重磅:一种更严重、传播更快的HIV突变株已出现
艾滋病(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由感染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经过数年、甚至长达10年或更长的潜伏期后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抵抗力极度下降会出现多种感染,后期常常发生恶性肿瘤,以至全身衰竭而死亡。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数据,目
浙江杭州:本轮疫情社会面传播风险已基本得到控制
浙江省召开第103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在现场获悉,1月29日新闻发布会以来,所有新增病例全部来自集中隔离点,浙江本轮疫情社会面传播风险正在逐步下降,社会面风险已基本得到控制。从目前浙江省已发现的病例来看,除个别人员为主动就医和社区筛查发现外,均为在密接、次密接和管控区域人群中主动筛查发现。83例病例中,集中隔离发现72例,居家隔离发现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