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超声加速皮肤移植的愈合

非接触式低频超声能加速断层皮片(STSG)供体部位的愈合,并减少瘙痒。

2014-11-07

时间影响心脏除颤器植入风险

心脏除颤器植入时间会对患者院内结局产生影响,与工作日(周一至周五)和上午实施植入术相比,周末(周六周天)和下午实施植入术与更差的院内结局相关。

2014-11-07

Biol.Lett-UK:菲律宾眼镜猴通过超声波传递信息

菲律宾眼镜猴(Tarsius syrichta),是生活在南亚的一种灵长动物,其身体不比人类的手大。最新研究发现,菲律宾眼镜猴是世界上最小的密码学家。它们使用一种不可破译的密码来传递信息:超声波。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生活在树上的小家伙发出的吱吱叫声高出了已知任何的猴子或猿类所能发出的声音范围,这很可能是为了避开正在偷听的猎食者。 就像其他的优秀密码一样,超声非常奏效是因为它很少被用到。

2012-11-18

PLoS ONE:超声触发骨细胞迁移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骨科生物工程研究实验室主任Yi-Xian Qin领导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超声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流动性,并触发其钙的释放,钙释放促骨细胞的增长。该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方法来开发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骨折等涉及骨质流失症状的疾病。 像骨骼、肌肉等组织受到机械负荷和应激如运动等刺激后存在强大的动态平衡状态。

2012-11-18

中科院液相超声制备纳米天然药材颗粒方法获发明专利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药物化学成分研究组发明了一种利用液相超声技术制备纳米级天然药材颗粒的方法。7月16日获悉,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液相超声制备纳米天然药材颗粒方法,专利号ZL200910117753.X)。 该发明以天然药材为原料,通过初粉碎,液相超声粉碎以及真空干燥等技术制得纳米级颗粒。

2012-07-19

Sci Transl Med:胃分流或可改变肠道微生物

刊登在国际杂志Sci Transl Med上的一篇在小鼠中进行的一项新的研究报道中指出,胃分流术会改变肠道的微生物构成,而这些变化可能是手术后病人体重快速下降的原因。探索胃分流术后造成体重丧失的基础机制可能会帮助研究人员找出替代该手术的非外科疗法。Alice Liou及其同事观察到在手术后人类及大鼠肠道中2组微生物丰度的改变,即像大肠杆菌这样的变形杆菌及疣微菌目的改变。

2013-03-29

一体医疗自主研发的超声肝硬化诊断仪正式上市

2013年4月17日,深圳市一体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亚洲首台超声肝硬化诊断仪正式上市。 据超声肝硬化检测仪的研发企业--深圳市一体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医学总监张晓峰介绍,传统的肝硬化检测是采用穿刺取样,这种检测技术要求较高,而且检测时会给患者带来创伤,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希望有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

2013-04-17

PNAS:超声波或可增强放疗效果

近日,加拿大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报告说,动物实验显示,一种超声波疗法能让肿瘤对放射性治疗更加敏感。 放疗主要通过破坏DNA及肿瘤血管来摧毁肿瘤。微泡在超声激发的情况下,可以破坏病理结构薄弱的肿瘤新生血管。 研究人员通过静脉向实验鼠乳腺肿瘤部位注射了微泡,然后让该区域接触能使微泡破裂的超声波频率,部分肿瘤随后又接受了放疗。

2012-11-18

PNAS:基于超声波的治疗可能增强肿瘤放疗的效果

一项刊登在PNAS上的研究发现,一种基于超声波的疗法能让小鼠的肿瘤对放射性治疗敏感。辐射主要通过破坏DNA以及——根据近来的证据——通过破坏肿瘤的血管从而摧毁肿瘤。Gregory Czarnota及其同事研究了一种已知能扰动血管的疗法——超声波调控的微泡激发。 这种微泡是微米直径的化学惰性气体球——是否能够增强辐射的肿瘤破坏效应。

2012-11-18

Cancer:乳腺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转归优于乳房切除

本周在线发表于Cancer杂志的一篇文献分析显示,与乳房切除术相比,早期小乳腺癌患者接受局部病灶切除术加放疗可获得更佳的生存率。文章的作者美国杜克癌症研究院的Shelley Hwang及其同事说,虽然他们并未明确行乳房切除术的患者死亡风险更高的原因,但研究结果提示,即使对于侵袭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仍不失为一种极有希望的有效治疗手段。

20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