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电刺激或有助恢复盲人视觉
一项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可能距离恢复盲人视觉的修复装置更近了一步。该研究发现当猴子的大脑的一部分区域受到电刺激的时候猴子能看到东西。 Peter Schiller及其同事向两只恒河猴的主视觉皮层植入了微电极。通过这些微电极,这组科研人员对正在进行两个任务的这些猴子的大脑进行了电刺激。对于第一个任务,这些猴子被促使着把他们的眼睛转向更明亮和更大的两个目标,其中一个被周期性的电刺激取代。
解密活体生物功能的“语言”--专访旭月公司骨干
【生物谷|BIOONNEWS 编者按】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动下,基因层面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而目光深邃的学者们已注视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大门隆隆打开,生命功能层面的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宠儿。如果有一项技术能够搭建起从基因结构到功能的桥梁,那必将使生命科学大放异彩。非损伤微测技术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PNAS:能说两种语言可能带来选择性注意的技能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NAS上的一项研究提出,与只能说一种语言的人相比,能说两种语言的人的超群的声音处理技能可能来源于增强了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科研人员已经确定了能说两种语言带来了与语言和认知处理有关的大脑活动的变化。
NEJM:金刚烷胺可加快脑损伤后意识恢复
3月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的一项国际、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显示,为期4周的金刚烷胺治疗能够加快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功能恢复速度。
PNAS:非语言行为或表达细微的遗传变异
一项研究提出,拥有催产素受体(OXTR)基因的一种特定遗传变异的个体可能通过他们的非语言行为加以识别。 此前的研究报告说,有2份“G”版本的OXTR基因—这个版本含有单个核苷酸变化,在一个特定位置上从腺嘌呤变成了鸟嘌呤—的人据说比携带有至少一份“A”版本的拷贝的人更具同情心。Aleksandr Kogan及其同事提出,这些遗传变异也是通过非语言行为表达的。
PNAS:科学家揭示个体语言发育的分子机制
近日,刊登在国际著名杂志PNAS上的两篇研究报告中,来自国外的科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了个体语言发育的分子机制;第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意大利的研究者发现,新生儿可以在不同的语言中将常见的音节和罕见的音节区分开;第二篇研究报道中,来自伦敦的研究者表示,个体机体中存在天生的偏好机制来对词语进行排序。
Neurology:新技术可帮助失读症患者恢复阅读的能力
刊登在国际杂志Neurology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罗耀拉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技术,其可以帮助失读症患者重新恢复阅读的能力。
Cell Reports:恢复p53基因诱导Par-4旁分泌杀死癌细胞
解密活体生物功能的“语言”--专访旭月公司骨干
【生物谷|BIOONNEWS 编者按】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动下,基因层面的研究正如火如荼,而目光深邃的学者们已注视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大门隆隆打开,生命功能层面的研究将成为新世纪的宠儿。如果有一项技术能够搭建起从基因结构到功能的桥梁,那必将使生命科学大放异彩。非损伤微测技术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Nature:始祖鸟在进化史上的地位得以恢复
过去二十年在中国有关长羽毛兽脚类恐龙的发现,使我们对鸟类演化及飞行起源的认识发生了巨大改变,其中包括这样一个观点的提出:著名的始祖鸟化石与现代鸟类的祖先也可能还有一些距离。现在,随着另一只像鸟类的恐龙在中国辽宁省“髫髻山组”(中-晚“侏罗纪”)的发现,始祖鸟又回到了其应有的位置。新的系统发生分析恢复了始祖鸟作为一种早期分化的“鸟翼类”的地位,也重新将“伤齿龙”确定为“鸟翼类”的姐妹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