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科研团队发现致病细菌穿越人体血脑屏障机制
近日,南开大学王磊教授团队揭示了引起脑膜炎的三种主要细菌利用同一机制穿越血脑屏障,并详细阐述了其分子机理。细菌性脑膜炎具有高致死率和严重的后遗症,目前治疗手段缺乏。研究团队首次揭示了细菌穿越血脑屏障的
Cell:血脑屏障通过改变激素水平来控制蚂蚁的行为
在包括蚂蚁在内的许多动物体内,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通过控制多种物质进出大脑来确保大脑的正常功能。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
《神经元》:北大/北京天坛医院研究团队揭示衰老相关血脑屏障渗漏机制,并发现PARP1抑制剂和NMN或可改善渗漏
这项研究表明,衰老过程中,脑血管细胞中CX43的表达降低,通过PARP1-NAD+依赖性的SIRT3降低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促进血脑屏障的破坏,补充奥拉帕利或NMN可以提高NAD+的水平,改善血脑屏障渗
Sci Adv: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分泌组学质谱技术来揭示机体血脑屏障的奥秘
来自明斯特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利用基于灵敏质谱的分泌组方法,成功从来自星形胶质细胞的细胞表面分离出了数百种这样的分子。
武汉大学郭明雄/孙桂鸿团队开发人工载药囊泡纳米平台,突破血脑屏障,治疗胶质母细胞瘤
研究团队利用脂质体挤出器获得了一种ANG肽修饰的工程化囊泡——ANG-TRP-PK1@EAVs,ANG肽为脑胶质瘤细胞膜上高表达LRP1蛋白的配体。
华人团队独创PCB声摄技术:30秒即可超速富集分离外泌体,精准调控血脑屏障
公开信息显示,此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是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工程系的博士生导师杨欣教授。他在细胞异质性的超声识别、亚细胞结构精确识别与分离等领域具有影响力。
欧洲心脏杂志:为不同房颤风险人群筑起一级预防屏障
最终得出,控制代谢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和超重肥胖,是不同年龄和遗传风险群体房颤预防策略的关键部分;通过控制代谢因素,在遗传风险低的人群里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相比高遗传风险人群也能起到更多新发房颤的预防。
王育才团队提出肿瘤纳米药物递送新理论,突破基底膜屏障,提高递送效果
该研究表明,基底膜代表了一个被忽视但重要的纳米颗粒屏障,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开发工程化策略在必要时克服或维持这种障碍。该研究还挑战了经典的EPR效应,提出了纳米药物肿瘤递送新理论。
Nature子刊:新型AAV变体,可穿越血脑屏障,还可实现重复给药
该研究开发了可提供向啮齿类动物的脑内皮特异性细胞靶向和从啮齿动物到灵长类动物的广泛中枢神经系统靶向的新型AAV系统,并且具有重复给药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