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揭示植物硝酸盐信号传导通路

 日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储成才团队首次在植物中建立了硝酸盐信号从细胞膜受体到细胞核内的核心转录因子完整的传导通路,相关论文在最近的《自然-植物》杂志上在线发表。储成才研究组前期工作发现,硝酸盐转运蛋白的自然变异是导致水稻籼粳亚群间氮利用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这种自然变异不仅导致籼稻硝酸盐吸收及转运的增强,同时触发更强的硝酸盐信号反应。近期,科研人员进一步揭示了这种介导

2019-04-01

假根羽重要光合膜蛋白超级复合物结构获解析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研究员沈建仁带领的团队同济南大学、清华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揭示了假根羽藻一个重要的光合膜蛋白超级复合物——光系统I捕光复合物I(PSI-LHCI)的3.49?分辨率结构。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对光合生物进化过程中光系统结构变化趋势的理解,为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机理、指导设计作物与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新思路。相关成果日前发

2019-03-13

螺旋中的肽类分子或具有明显的降血压效应

2019年1月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Hypertension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罗马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从螺旋藻中提取出的一种肽类或能通过扩张血管来抵御高血压,相关研究结果有望帮助研究人员后期开发出治疗高血压的新型疗法。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如今,螺旋藻因具有多种有益效应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超级食物”,但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

2019-01-02

研究发现硝酸盐抑制共生结瘤的新机制

10月8日,Nature Plant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谢芳研究组题为NIN interacts with NLPs to mediate nitrate inhibition of nodulation inMedicagotruncatula 的文章,该研究揭示了硝态氮素抑制蒺藜苜蓿共生结瘤的新机制。豆科植物根系不仅可以直接从土壤中吸收氮素,还能

2018-10-21

鉴定出有害花产生强效神经毒素软骨酸的基因簇

2018年9月29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持续了5年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J. Craig Venter Institute, JCVI)、莫斯兰丁海洋实验室、南加州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和捷克南波西米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产生软骨藻酸(domoic acid)的遗传基础,其中软骨藻酸是一种由有害藻类大量繁殖产生的强效神经毒素。相关研究结果发表

2018-09-29

研究揭示纳米二氧化钛与五价砷联合暴露对海洋微毒性机理

二氧化钛性质稳定,大量用作油漆中的白色颜料,它具有良好的遮盖能力,和铅白相似,但不像铅白会变黑;它又具有锌白一样的持久性。二氧化钛还用作搪瓷的消光剂,可以产生一种很光亮的、硬而耐酸的搪瓷釉罩面。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nano-TiO2)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快速的发展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使其成为备受关注

2018-07-08

丹麦研究发现饮用水中超限值硝酸盐会增加肠癌风险

  丹麦目前饮用水中的硝酸盐限值是基于世卫组织的建议而规定的,而据丹麦奥胡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应该重新考虑限值。初级和饮用水中的硝酸盐主要来源于农业中的粪肥,几十年来硝酸盐不仅导致环境问题,而且被怀疑具有致癌性。该领域迄今为止最大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即使饮用水中硝酸盐的数量远低于目前的限值,硝酸盐与癌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这一结果发表在科学杂志《国际癌症杂志》上。丹麦研究人员

2018-06-14

加工肉制品中的硝酸盐具有促癌效应!

2018年3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来自Queen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用于加工肉制品的硝酸盐能够产生提高结肠癌患病风险的有害化合物。这项研究是由来自Queen大学的研究者Marie Cantwell博士以及Chris Elliott博士做出的,相关结果发表在《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 Dietetics》杂志上。这项研究表明用于加工肉

2018-03-17

螺旋磁化机器人 穿透身体杀灭癌细胞

 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许多科学家都希望让各种微型机器人可以有效地穿过身体,执行药物递送、治疗或检测等功能。他们尝试了很多的机器人形状,例如,杆状的、球状的、多面体,等等。而如何为这些机器人有效地供能也一直是个挑战,因为大部分的供能物质都会对生物体产生一定的伤害性。最近,一项发表在杂志《Science Robotics》上的研究,非常的有趣。来自中国香港大学材料科学家Li Zha

2017-11-28

《自然》发文报道首个完整胆体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

2017年10月19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隋森芳教授研究组在《自然》(Nature)杂志上以长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海洋红藻藻胆体的结构》(Structure of phycobilisome from the red alga Griffithsia pacifica)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整藻胆体的近原子分辨率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为揭示藻胆体的

2017-10-22